高職學生學習操控技能
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與產業緊密相連的廣東職業教育也拔新領異,蹚新路、作示范,不斷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
近日發生在廣東職業院校的兩組鮮活圖景,正是其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這邊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30名首屆本科生走進企業,在企業導師帶領下,將校內所學理論應用于生產一線,頗受企業歡迎;那邊廂,職業院校的招生如火如荼,面對紛至沓來的家長和學生,順德職業技術大學一名院長放出“學生就業,我們負責到底!”的“豪言”。
廣東職業教育底氣何在?答案在于其深植的“產業基因”與前瞻性的“主動求變”。
回應產業之需,破解企業難題
職業教育自帶“產業基因”。產業不斷向新升級,變革倒逼職業教育重構,各地職業院校動態調整專業,與區域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校長王暉回憶了一次考察經歷:在考察某新能源汽車生產線時,發現線上有600個崗位,其中有300個崗位可以被標準機器人或定制優化機器人取代,剩下的一半崗位需要“高素質的人”。
這樣的場景讓人擔憂:產線機械化程度高了,用人少了,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還能勝任行業要求嗎?工業4.0時代,職校的人才培養該何去何從?
憂患背后,亦是機遇。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機電技術學院自主研發的“安固子母牙防松螺紋”,真正做到“永不松動”,效果好、工藝簡單、結構緊湊,性能世界領先,吸引了眾多國際同行企業的目光。
該校機電技術學院老師張友能說:“如何適應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制造業相關智能制造生產線和智能裝備的制造與應用行業,是職教本科人才培養的一大挑戰。”
回應產業之需,破解企業難題,正成為廣東職業院校改革的核心方向。越來越多的院校圍繞產業集群需求,重構課程體系,目標直指培養既能分析工程問題、開展技術研究,又能設計解決方案、優化工藝流程、實現產品交付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在清遠,廣東財貿職業學院與網易有道合作的省內首個數字創意產業學院、數字創新工坊,構建數字創意人才生態鏈,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功能。
“在工坊實訓期間,我學習了AIGC與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的新技術、新方法。這種實踐經歷讓我有‘在公司上班’的感覺,工作過程的系統化也是我平時在課堂上未曾體驗過的。”該校學生李俊杰說。
不斷推動產教、校企深度融合,實現人才供需兩端緊密對接院校、科研院所。一批優質高職院校和龍頭企業、高水平普通高校聯手。當前,廣東高職院校聯合行業企業共建共管現代產業學院500多個,全省成立108家職業教育集團,成員覆蓋數千家行業企業,牽頭成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聯合行業龍頭,打造“實體載體”
聯合行業龍頭企業,成立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等“實體載體”,瞄準區域支柱產業和未來技術產業,引入企業優勢資源、真實項目、行業標準、崗位標準和人才評價標準,成為當下不少職業院校的發展路徑。
去年下半年,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投資5600多萬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同時,與廣州明珞這類龍頭企業合作,成立“現場工程師”班,目標正是把企業技術需求即時轉化為教學項目和研究課題,為行業企業培養大量“留得住、用得上、可持續”的高端技能人才。
正如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校長馬仁聽所言:“職業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職業性——要看學生能不能對接產業關鍵環節和崗位的適應能力。”
職業院校“轉型”,皆因產業的動態調整。珠三角地區是國內重要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各地著眼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
在機器人產業方面,佛山底蘊深厚。目前,順德職業技術大學機器人技術專業面向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需求,攜手庫卡機器人等頭部企業開展校企雙元協同育人,培養能進行“云網融合系統集成、智能感控應用開發”的新型機器人技術產學研創一體化復合型人才。
該專業專任教師趙彥微介紹,學校目前與庫卡機器人共建“庫卡學院”,實施“訂單班”培養模式。學生可系統學習工業機器人編程、視覺系統開發等前沿技術,“訂單班”畢業生可直接進入庫卡就業。目前,該專業已培養140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培養模式入選教育部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新竹高于舊竹枝。廣東職業教育通過制度創新釋放產教融合新動能,最終將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職業教育“廣東范式”。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