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升專”成為高教界熱議話題。
事情起因是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2025年單獨考試招生章程中,多個專業明確招收本科畢業生,這一“本升專”現象引發熱議,不少人為此叫好。
7月10日,“俠客島”微信公眾號就刊文《一手握理論,一手握扳手》認為,數字攀升的曲線,是市場需求的晴雨表,更折射出職業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變化。過去,專科被視作學歷鏈條的末端;如今,它成了部分本科生主動選擇的“第二站”。
鐵路行業,高技能人才需求很高,也超越了傳統專科培養邊界,一般專科生源,無法滿足高鐵相關專業的素養要求。當技術迭代速度快于課堂,“精準對接行業”的職教優勢就贏得了考生認可。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文章認為,對學生而言,“本升專”也是一場自我和解。研究生報名專科,不是盲目跟風;本科生放棄“學歷光環”走進職校課堂,也不是“自降身價”。他們當中,有的對原專業失望,有的在就業市場受挫,最終在職業技能教育中摸到新路,是個人的理性選擇。學歷不是終點,這些所謂“回爐”的學生,其實是在重新校準人生坐標,從“我有什么學歷”,轉向“我能創造什么價值”。
文章還認為,社會對人才的度量衡也在變。長期以來,“白領優于藍領”的觀念根深蒂固。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化,學歷與就業的強關聯正被打破。教育部數據顯示,近十年高職就業率持續高于普通高校平均值,一些頭部職業院校與大型國企的訂單式培養,讓畢業生獲得“穩穩的幸福”。
稍早前,紅網在評論文章《“本升專”,是綜合素質提升還是過度教育?》中表示,面對本升專現象,我們需要深入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追求學歷的提升。需要加強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讓本科教育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減少學歷泡沫的產生。同時,要引導社會觀念的轉變,摒棄“學歷至上”的陳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職業觀,讓技能人才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
紅網評論文章認為,本升專現象不能簡單地被定義為綜合素質的提升或是過度教育。它是社會發展、教育現狀和就業市場等多種因素交織的產物。我們應該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這一現象,通過改革教育體系、轉變社會觀念等方式,讓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教育路徑上實現人生價值,而不是陷入學歷的怪圈,進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新華日報》也在7月10日的評論文章《“本升專”:破除學歷迷思,回歸能力本位》中認為,“本升專”的出現,有助于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當前,我國就業市場存在“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現象,有的本科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崗位;而企業也常常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本升專”的推出,有助于引導人才合理流動,填補技能人才缺口,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調節就業市場的供需平衡。
文章分析,“本升專”發展過程必然還面臨諸多挑戰。無論是普通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應打破“學歷至上”的思維桎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讓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行動力。對于廣大學生來說,在選擇教育路徑和職業規劃時,也不應被傳統觀念束縛,而應結合自身興趣、特長和職業目標,做出更加理性和務實的選擇。學歷固然重要,真正在職場上立足并獲得長遠發展的,是個人的能力和不斷學習進步的態度。
大河網評論文章《河聲丨“本升專”現象,敲響了本科教育脫節的警鐘》認為,“本升專”絕非個體選擇的注腳,它是一記刺耳的警鐘,長鳴于高等教育的殿堂之上。教育絕非象牙塔內的孤芳自賞,而應是與時代脈搏、社會需求同頻共振的交響。本科院校亟須摒棄陳腐觀念,打破理論圍墻,大幅提高實踐教學比重,將實操技能融入課程核心。深化產教融合,與企業建立實質性合作,共建實驗室、開發實訓課程、提供高質量實習崗位。重塑評價體系,改變唯分數、唯論文、唯考研率的導向,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成果。
文章認為,唯有如此,本科教育才能培養出兼具深厚學養與過硬本領的高素質人才,讓畢業生在職場洪流中自信揚帆,而非被迫“降維求生”。這記警鐘,敲響的是變革的緊迫性——教育必須回歸其服務社會、賦能個體的本質,方能真正成為驅動進步的引擎。
潮新聞的評論文章《潮評丨“本科回爐專科”背后,職業教育正打破社會偏見》則認為,“本升專”現象的興起,既是職業教育回應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也是個體在教育選擇中走向成熟的標志。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跳出學歷崇拜的窠臼,根據自身興趣與社會需求規劃人生,教育才能真正回歸“育人”的本質,社會也才能因多元人才的涌現而充滿活力。教育的價值,最終要由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來定義,而不是一紙學歷的標簽,這或許就是“本升專”現象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