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院長):
在“雙一流”的視角下,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在教育創新的領域做了積極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體現在:
第一,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創新,實現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在中丹兩國高水平的、國際化的導師團隊支持下,中丹的課程借鑒丹麥的創新型人才和國際化教育模式,融合中丹兩國課程體系,著眼于兩國長遠的科技和教育合作。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性的思維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第二,科教融合的創新合作模式。采用強強聯合辦學的運行機制,匯集了中國科學院50多個合作研究所及丹方8所最好大學的優質導師、教師和科研隊伍,進行教育和科研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探索高科技和國際化領域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第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招生錄取階段高標準嚴審核、雙導師培養保證質量、學術研討為學生拓展知識、社會實踐和學生活動給學生豐富鍛煉的機會,丹麥訪學讓學生開拓視野深化科研交流;同時嚴格、標準化的學位論文要求為人才培養把好出口關。中丹培養的畢業生獲雙方高校授予的雙學位,具有國際化視野、具有跨學科思維,就業和深造的前景廣闊。
第四,創新、高效的中丹項目管理組織體系,為雙方合作鋪平道路。從聯合管理委員會、國際科學咨詢委員會、中丹中心、中丹學院,再到各個領域和項目以及教學委員會,中丹雙方秉承平等互利、互相協作的原則,對管理、資金、師資和生源等方面各投入50%;雙方互相配合、互相監督、互相學習,形成和諧高效的創新型管理機制。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