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下午不到4點,寧波諾丁漢大學(以下簡稱“寧諾”)一間能夠容納百人的大教室里人頭攢動。盡管屋外飄著細雨,從城市各地風塵仆仆趕來聽課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這樣的場面讓坐在教室一角的王禹琪與趙淑敏倍感快意。她們分別是寧諾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辦公室對外關系主管與對外關系經理,也是學校“旁聽生計劃”的組織者。
“旁聽生計劃”是寧諾打造“無墻大學”的一次成功嘗試,它也讓我們看到城市與大學的另一種同框可能:本土高校溢出知識的甜酒,求知者重返校園如癡如醉。
邁克·厄利教授講授莎士比亞戲劇表演
沒有圍墻的大學
當天下午4點,“旁聽生計劃”安排的是一場題為“莎翁表演在中國”的講座。主講人是來自英國羅斯布魯福德學院的戲劇教授邁克·厄利。慕名前來聽講的“學生”,是來自這座城市各行各業的人。在隨后的40分鐘里,邁克教授精彩地演講讓每一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聆聽。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我們很難分辨這里與寧諾任何一堂常規的課程有什么區別。
“最初,這個項目只能稱之為一顆小石子。”王禹琪說。而2017年7月,教育系一名研究生關于高校資源共享的論文引起了她們的注意。向公眾開放公開講座,讓更多人加入到自主學習中來??“旁聽生計劃”由此產生。
2017年9月,首期“旁聽生計劃”出爐。趙淑敏小心翼翼地將第一期預告發布到微信公眾號上,忐忑地等待著反饋。結果超乎想象得好——預計招收30個旁聽生,結果收到236人的報名,最后不得不擴招。
2018年1月8日,第二期“旁聽生計劃”開始招募,為了更精準對接還設置了篩選參數,然而報名人數卻再一次超出了預期,短短幾天收到580人報名,招生名額又不得不再次擴大。
資深制片人Cheryl-LeeFast的公開課
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旁聽生計劃”印證了寧諾人文社科學院前院長杰夫·霍爾教授曾經說過的一句話——Be a life-long student(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某培訓機構的物理教師馬克斯連續參加了兩期計劃。“幾乎每一場講座我都會去參加,一周大約要去1-2次。”這個“狂熱粉”記得,在2017年的動態博弈學講座中,她對許多專業術語一臉茫然,回去后便開始惡補。“之前一直抱著繼續教育的念頭,但離真正的行動總差了一大截。”幾番參與后,她無比確信,這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學術氛圍。
像馬克斯一樣加入這支學習大軍的人,源源不斷。“當今是一個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快,作為職場人,我們必須時刻充電,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期待有更多高校能開啟知識共享之門??”一名青年創業者說出了眾人的心聲。
寧諾應用語言學副教授DerekIrwin在“旁聽生計劃”開幕式上與學生互動
知識共享,未來可期
在信息更迭速度飛快、競爭壓力陡增的環境下,人們對于知識的需求的確處于一個升溫狀態。在多方采訪與查閱資料以后,我們從知識共享的角度嘗試提出一些“校盡其用”的可能。
互聯網領域或許是帶動本土高校知識公開的另一個有利臂膀。美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分析專家凱文·凱里提出了“泛在大學”理念,他設想未來的高等教育學習將于全球范圍內在大學互通,彼此連接在一起。高校可以嘗試通過網絡公開課、視頻直播、音頻等多重形式,拓寬知識共享的閾值,徹底打破物理空間的束縛。
事實上,諸多人文社科類的研究項目多與本土的元素息息相關。是否可將一些此類研究項目,通過公開課的方式去與公眾對接,讓研究項目真正與本土發生充分反應?在這方面,寧諾也有過先例。在莊以仁《虛擬時間旅行:虛擬現實技術在人類過去重建、存儲和共享中的應用》的講座之前,他曾帶隊走進位于奉化深山的石橋頭村,用360度全景攝像機記錄了一對農村老夫婦做豆腐的場景,采集的素材被處理成VR場景,給人們呈現了一個生動的旅游項目。
目前,這場融化知識邊界的嘗試仍在不斷升級。在2018年的“旁聽生計劃”中增設了直播功能,直播的出現再度打破地域的限制,將這些資源面向所有公眾開放。雖然目前在寧波像寧諾這樣推出“旁聽生計劃”或公開講座的高校還十分有限。但這也意味著,在這一領域可以突破改變的空間還很大。
來源:神州學人(2019年增刊第1期)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