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中文初級班”的學生上中國文化課的時候,我講到了有關中國歷史的知識,學生聽到這些幾千年前的事情,難免會覺得枯燥,還會對中國產(chǎn)生一些誤解,有學生在課堂上向我提問:“老師,中國人現(xiàn)在還用算盤計算嗎?是不是現(xiàn)在中國人出門去比較遠的地方還要騎馬?”聽到這里,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向學生全面客觀展示中國的機會。于是,我先總結了之前的授課內容,與學生們開始了自由討論。
我問大家:“根據(jù)學過的知識和對中國的了解,大家對中國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學生們馬上來了興致,各抒己見,我沒有評判對錯,只是讓大家寫下觀點并交給我。
課后,我選取了一些中國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以他們?yōu)橹黝},并在每個主題下設置了一些具體的問題,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定一個主題,查閱資料并回答問題。比如,在“鑒真”這個主題中,共有兩個問題:請介紹一下鑒真,他有哪些事跡?唐朝的開放程度怎么樣?選定這個主題的學生可以通過圖書館或網(wǎng)絡查找相關信息,記錄整理資料,制作完成PPT并在接下來的討論課中展示,陳述觀點時要有理有據(jù),其他學生要做好記錄。介紹完所有的主題之后,我讓學生們復習筆記,并在總結環(huán)節(jié)再次提出了第一節(jié)課的問題:“你們對中國的印象是什么樣的?”經(jīng)過了完整的“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尋找資料——合作總結”的學習過程,一些學生的看法發(fā)生了轉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程度有了更感性的認知。
課后,我總結反思,明白了國際中文教學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文化課教學不僅要告訴學生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是什么,更要用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索,尋找他們想要的答案,讓他們明確感受到自己在探索過程中不斷深化認識。不但如此,要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機會,要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別人的觀點,并思考其合理性。教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思考和研究,讓學生用包容的心理解不同的文化。
國際中文教師本身就是文化沖突的實踐者,老師們可以憑著過硬的專業(yè)知識上好語言技能類課程,但是上好文化課依然面臨挑戰(zhàn),照本宣科不僅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更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上好中國文化課,一定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在我看來,文化課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前文的課堂案例中,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自己動手搜集資料,整理匯報,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知識。雖然這節(jié)課被定義為文化課,但是語言學習仍是核心內容和重要載體。“大家對中國的印象是什么樣的?”這不僅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更是一個讓學生近距離了解中國的窗口,學生只有將書本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作者系保加利亞索非亞孔子學院國際中文教師)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