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學人網訊 (記者 伍依然)4月23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教育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教育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吸引了來自瀾湄次區域各國的農村教育相關專家、從業人員、學生等現場參會。研討會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以下簡稱“農教中心”)、泰國皇室基金會、河北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聯合主辦,并得到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的指導和支持。
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農教中心主任周作宇指出,農村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更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村人口的切身利益。教育不僅是提升農村人口技能和素質、拓寬發展路徑的關鍵力量,也是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中國一直以來以實際行動展現著對農村教育的責任與擔當。他介紹,北京師范大學作為農教中心的依托單位,近年來著力強化對中西部農村教育發展的支持,與農教中心圍繞農村教育轉型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等主題,開展知識生產、政策對話、實踐分享等活動,并致力于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與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太平洋島國的交流與合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教育項目專家裴伯庸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指出,本次研討會是全球共同努力推動農村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里程碑,各國可以從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7億多人口脫貧的經驗中得到很多案例借鑒與發展模式參考。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作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的重要紐帶,不僅在經濟、文化上有著深刻的交流基礎,更在農業發展上有著廣闊的空間。面對區域內農業發展共同面對的挑戰,云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魏紅江呼吁各國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農業教育和培訓的創新與發展,為解決區域內面臨的農村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泰國駐華使館農業公使銜參贊雅典娜·吳在視頻致辭中介紹了泰國的農業發展戰略與實踐,并表示要不斷深化中泰合作,尤其是加強有關農業領域的高等教育合作。
在研討會的主旨演講及案例分享環節中,來自中國、泰國、越南、緬甸、老撾等國的40余位教育與農村發展領域的研究者、實踐者圍繞研討會主題進行交流,分享各自國家在教育和農村發展領域的優秀實踐和案例,共同探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并促進各國之間互鑒互學。
問答環節中,與會嘉賓圍繞如何更好融合農村教育與技能培訓、如何促進農民與數字技術接軌,以及提升農民數字技能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分享經驗、交流觀點。
會后,與會國際代表將繼續在北京和河北兩地開展為期3天的考察,與當地相關部門深入交流,借鑒并學習當地成功的農村發展與教育經驗和做法。此次研討會的舉行和后續的實地考察,將有助于建立瀾湄國家之間教育與農村發展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實踐行動網絡,深化瀾湄國家間友誼,為瀾湄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貢獻。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