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正式啟動以來,我國已向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7萬余人次。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們跨越千山萬水,懷揣對語言與文化的熱愛,遠赴世界各地,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他們不僅教授中文,更傳遞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中國的活力。面對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他們以耐心、智慧與熱情,激發學生們對中文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與理解,書寫了一段段跨越國界的友誼與合作的美好篇章。
11月16日,2024世界中文大會平行會議“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曾赴海外任教的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代表們在線下相聚,講述了他們難忘的志愿旅程。
悄然發生的改變
“我覺得用一個詞概括我做志愿者的經歷,那就是成長。”今年1月份,邱文靜成為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孔子學院的志愿者,短暫的志愿者生活卻讓她感受到了從內而外的變化。“以前我很內向,但是因為志愿者的工作,我不僅更獨立,也漸漸變得外向開朗。”
在孔院的那段日子,邱文靜逐漸克服性格上的限制,并且充分發揮自身才藝特長,成為孔院各種中國文化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學生們很喜歡中國文化,文化體驗活動會激發他們對中文的興趣,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深入了解中文、認識中國。”邱文靜說,“書法尤其受歡迎,因為它的體驗性很強,幾乎每一場活動都有學生排著隊讓我幫忙寫他們的中文名字,他們還希望我們多寫一些,作為禮物給朋友帶回去。”
邱文靜幫助當地人體驗中國書法
在匈牙利,邱文靜的同班同學王翊暄,也經歷了同樣的成長過程。“從2023年10月到2024年7月,我一直在匈牙利久爾市一個下設教學點負責所有的中文課程。雖然之前曾經在匈牙利做過交換生,但是再次以老師的身份回到這里,心態和經歷還是很不一樣的。”王翊暄說。
作為一個新手老師,他曾經遇到過難以表達的情況。“有時候一些問題,不知道怎么解釋,我就會給學生表演出來,讓他們猜我表達的意思。”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這其實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他們的時候我也在學習。也是這段經歷之后,我變得更有能力、更有熱情,也更有勇氣了。”
王翊暄在羅蘭大學孔院久爾教學點組織春節文化活動
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們在教學實踐中快速成長蛻變,他們精心準備的中文課程,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在教學點,一位中文學員引起了王翊暄的注意。“他生活在農村,家里情況比較困難,很難實現來中國留學的夢想,學習中文成為他生活中為數不多有趣的事情。他在學習中文的過程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通過學習中文更加接近中國。”王翊暄說,“他學習中文有近12年的時間了,之前曾給我寫過一篇作文,題目就是《中文課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作文后面還附了一張表,記下了12年來這個教學點所有中文老師的名字、家鄉和在任時間,他對中文、對中國的感情真的非常令人感動。”
只增不減的熱情
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懷揣對中文教育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播的熱情,投身于這一充滿挑戰與機遇的事業中。在去喀麥隆做志愿者之前,葉胤俊從來沒有去過非洲,到孔院之后,她收獲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她說:“我們當時在馬魯阿大學高等師范學院教學點,已經到了撒拉哈沙漠的南邊,氣候非常炎熱,當地的條件也不太好,我們常常在苦中尋樂,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
葉胤俊和學生一起剪紙
到達孔院的第二天,她們就接到了第一個任務,做孔院面試官,面試那些申請到孔院學習的學生。“很多學生根本沒有中文基礎,我們沒法用中文面試,只能測試他們的中文學習能力,現場教他們一些東西,看他們是否能理解。”現在回想起來,這個任務依然讓葉胤俊記憶猶新,“這樣選出一批學生,來源多樣,有政府官員、個人商戶、數學老師、理發師、裁縫。他們因為各自的目標來孔院學習,我們也因中文結緣。”
因為生源復雜,學生接受能力不同,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葉胤俊說:“當時我們那個教學點有5個志愿者,我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難點。有時候上課遇到沒有講清楚的語法點,我們回去以后都會反復討論,不論時間地點,有時候邊切菜邊討論,看看彼此有沒有什么好的經驗。在那一年任期里,我們扎扎實實把自己所學都用在了學生身上,反復實踐,特別想我們會的東西都教給他們。”
這份熱情不僅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更貫穿于志愿者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與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用自己的行動搭建起“中外友誼的橋梁”。
“離開喀麥隆前,學校里一個很可愛的司機——阿巴卡很傷心,他覺得一批批志愿者老師離開后,從來都沒有人再回來過,所以不想和我們說再見。”葉胤俊對這句話一直耿耿于懷,“今年我寫了申報書,或許會回去調研,我決定先不告訴阿巴卡,到時候見到他可以給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在澳大利亞霍巴特,陶虹源也收獲了一份跨國友誼。“艾瑪是我們那個學校的中文老師,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在我剛到霍巴特的時候,她很熱情地幫我們解決問題,耐心教我們俚語,幫助我們融入當地社會。慢慢地,我們發現彼此的興趣愛好也很相似,關系越來越好,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給了我很多溫暖和幫助。”陶虹源說,“她會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及我的生日為我送上祝福,會學著去做中國菜為我慶祝,學著唱中文歌表達對我的喜愛。”
他們的友誼也沒有終止在澳大利亞,今年,艾瑪帶著她的丈夫來到中國旅游。“當我們重逢在江北機場的那一刻,我們一句話都來不及說就緊緊擁抱在了一起。在澳大利亞,他們帶我領略了當地風情,這一次也輪到我帶他們體驗,我感受過無數次的大美中國。”
陶虹源與霍巴特當地學生交流
充滿希望的事業
“加入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直接啟發了我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夢想,完成了志愿者工作后,我更加堅定了夢想。”2007年,郭佳佳被派往泰國,在曼谷一個華文小學里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在那里,她感受到了中文的力量。
“那時,班內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經常讓老師們既頭疼又無奈。為了不讓他影響到其他學生,我就在課后補習時間用簡單的中文和他聊天,并在聊天過程中激發他對中文的興趣。”她說,“慢慢地,他對中文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問題學生’不再調皮,開始愿意回答問題,中文水平突飛猛進。而且因為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其他課程成績也跟著提高了。”
郭佳佳在曼谷一個華文小學里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
前些年,郭佳佳重新和這個學生取得了聯系:“我看到他現在在中國留學,他希望將來能回到泰國做一名本土中文教師,把學到的知識、得到的愛,傳遞給更多孩子。”
在高偉的記憶里,在保加利亞擔任志愿者的時光里每一天都很耀眼:“初到保加利亞時,那里的中文并不普及,于是我們辦了很多中國文化活動,努力認真做好教學工作。”
2016年,她組織了一場主題為“小城之春”的春節聯歡活動。“我一個人差不多忙前忙后準備了一個月,邀請小朋友上去唱兒歌,聯系了中國武術俱樂部的人來表演,量身定制了所有演出人員的服裝。活動吸引了特別多人來參加,當時整個劇場里座位都坐滿了,還有人站在走廊里、臺階上,我上臺后看到非常吃驚。”她說,“那次活動之后,就能明顯感覺到當地對中文的接納度更高了,去任何地方,都有人認識我,都在用中文和我打招呼。”
高偉策劃主持了“小城之春”春節聯歡活動
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的經歷,讓郭佳佳和高偉堅定了繼續從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信念,她們都在天津師范大學部校共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研究院工作,繼續著這份充滿希望的事業。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因懷揣滿腔熱愛,跨越山川河海,無畏前行,書寫著一段段關于成長、奉獻、聯通與融合的故事。展望明日之景,他們將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求知探索,不斷磨礪成長,在中文之花璀璨綻放之地,與志同道合的伙伴擊掌前行。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