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末,國際社會開始反思正規教育的局限性,尤其是它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適應性的不足。菲利普·庫姆斯(Philip H. Coombs)和曼蘇·艾哈邁德(Manzoor Ahmed)對非正規教育進行了定義,并提出其能夠如何服務于那些從正規教育中獲益最少的人,促進農村地區技能發展,從而助力農村地區脫貧。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太地區推出了“全民教育計劃”(APPEAL),將非正規教育與成人學習作為重點。90年代末,“社區學習中心(Community Learning Centre,CLC)項目”應運而生,并在中國、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國、蒙古國等16個國家啟動“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項目”(簡稱“CLC項目”),旨在促進農村地區的掃盲和技能發展,增加收入、減少貧困,改善農村居民的環境和生活質量。這些學習中心通過動員和教育農村群眾,讓他們在參與社區發展的過程中邊學習邊成長,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及時實施掃除“電腦盲”的CLC項目現代通信技術培訓
1998年至2003年,項目在我國云南、廣西和甘肅的9個鄉鎮開始試點。2004年,CLC項目正式在中國生根,并進入大眾視野。項目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原駐華代表處)、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等合作伙伴聯合實施,開展了一系列專題研究、研討會、培訓、調研、國際交流合作活動,至今已走過了20個年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時任主任辛格(Abhimanyu Singh)在2013年寫給CLC項目的寄語中指出,“從當年主要承擔掃盲功能的農村成人學校,到今天多功能的農村社區學習中心,中國走過了一條很長的發展道路,對在社會快速轉型和城市化時期滿足農村人口的學習需求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作為一個原本從國際社會‘引進來’的理念,CLC已經充分實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為農村發展作出了貢獻,為學習者創建了終身學習的機會”。
陪伴這一項目走過20年的項目專家、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藍建總結道:“這些學習中心根據社區的實際需求,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并通過聯系其他組織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制定活動計劃并監測其效果。社區學習中心不僅是一個教育場所,更是一個通過資源開發和人員培訓提升社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地方。”
CLC項目的關鍵在于人。項目招募了一批在全國各地開展社區學習活動的成人學校、社區教育學院、鄉村小學、廣播學校等,通過對其校長和骨干教師進行培訓和提供專家支持,引進農村教育先進理念,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獨立開展活動。
至今,項目已培養出一批骨干校長和教師,他們在日常工作中貼近村民,理解村民的需求,心懷教育理想,在有限的資源下建設起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帶領村民們在熟悉的土地上發現新的可能。楊杰軍和馬富強,就是其中兩位深耕一線的項目實踐者。
CLC項目實施初見成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閱讀協會掃盲獎”
走在龍勝大山深處的探路人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項目實驗點負責人、現任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民族社區教育學院院長的楊杰軍自1999年加入CLC項目試點以來,活躍至今。回顧過去20多年實施CLC項目的經歷,他說這是一個從最初的“趕鴨子上架”到大膽地“摸著石頭過河”,最后發展到“龍之脊上歌聲揚”的過程。回憶起這20年CLC項目的實踐與探索,他感慨萬千:“只有專心致志地把CLC項目作為一項神圣事業的人,才能嘗盡其中苦辣酸甜。曾經碰到的問題、戰勝的困難,難以言表。但苦盡甘來,我為少數民族地區CLC項目的有效實施而深感欣慰與自豪!”
楊杰軍于1990年9月開始從事民族農村職成教育工作,1999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項目結緣。他的學校地處“山底看到屋,到家走得哭”“講話聽得見,相會要半天”“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苗、瑤、侗、壯、漢多民族自治縣。當時大山里不僅沒有社區,還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因此,剛開始參與CLC項目時,楊杰軍心里十分忐忑,周邊也充滿了質疑聲:在這連“社區”都沒有的地方,如何推動社區學習?又如何說服這里的居民接受這種新鮮的教育理念?他偏不信邪——如果這里沒有社區教育,那我們就去探索,去尋找適合開展社區教育實驗的載體。
在楊杰軍的理念里,通過實踐,就能發現可行性,有了可行性就不輕言放棄。
當時,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特別是在民族貧困地區開展CLC項目實驗還沒有先例,上級也沒有相關工作要求,第一要務就是努力解決好各族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但是,楊杰軍發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實更需要發展村民們的技能,提升當地發展水平。因此,他不斷積極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社區教育理念,嘗試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實驗。他相信,只要方法對,再難的事也能找到突破口。
首先,是親自送教。那時的鄉村還沒有公路,楊杰軍只能沿著羊腸小道步行幾十公里,跋山涉水到村屯,與少數民族群眾“四同”——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與村民們打成一片,真誠地做各族群眾心坎上的項目老師。
接著,是爭取、動員與帶領有關部門及學校的項目老師一同送教到村屯項目點施教。有一次,他帶領3位項目老師送教去邊遠的和平鄉小寨屯項目點。由于路程遠,當天無法趕回,就住在群眾家里。但是天公不作美。當晚下了一夜大雨,導致山體滑坡,通往縣城的唯一通道被滑坡阻斷了,第二天無法返回。于是,他們就留在寨子里一起“四同”。這一“同”就“同”了3天,讓那3位項目老師寢食難安、焦慮萬分,他們的家人與單位都到教育局“要人”。事情驚動了縣政府,最終想盡辦法才把他們平安接回。這件事后來讓很多部門與項目老師都對送教到村屯有了后顧之憂。但這件事流傳開后,感動了許多群眾,大家參與項目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項目的實施。
楊杰軍的努力沒有白費。CLC項目在龍勝的村落里扎下了根,為村民帶來了基本的文化課程、少數民族手工藝培訓、民族餐飲培訓、歌舞活動等,甚至為地方特色的旅游發展開設講座。村民們開始接受這些新知識,甚至積極參與課程活動。當地的傳統手工業品,如瑤族的服飾與銀飾、壯族的“水酒”、苗族的油茶、侗族的草龍草獅和各民族的山歌等開始成為村民們生活中的新經濟來源;而旅游技能的推廣更是幫助許多村民在本地開起了特色餐館和民宿,為外地游客展示他們的民族文化和歌舞表演。
這一系列的努力,使楊杰軍帶領的CLC項目逐漸深入人心,不僅提升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龍勝縣的社區學習中心已成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其“農村社區學習中心”“農村老年人教育之龍勝模式”和“龍勝縣鄉村振興大講堂”等均榮獲國家級品牌項目,龍勝縣社區學習中心(民族社區教育學院)也于201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
2019年7月,楊杰軍到邊遠的平等侗族社區學習中心授課后急著趕去另外一個學習中心時,當地群眾自發結隊,以當地歡送貴賓的最高禮儀,載歌載舞地歡送了他一程又一程。一首首難舍難分的侗族琵琶歌,表達出他們感謝社區好老師的真情實感,令楊杰軍感動不已。他說:“只要我們項目工作者心里有各族群眾,人民群眾的心里就有我們。只要我們項目人真心實意為農村社區學習服務,社區群眾就會把我們當親人、當朋友,他們就會積極配合、支持與理解我們,我們的社區學習中心項目實驗就會順風順水、心想事成。”
從“曼蘇之問”到“新鄭模式”
河南新鄭市城關鄉成人學校校長馬富強,在2014年迎來了他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這一年,馬富強所在學校加入了CLC項目,并首次帶領團隊參與了在蘭州召開的項目年會。會議上,馬富強聽到了曼蘇·艾哈邁德針對各地成人教育學習培訓活動提出的疑問:“你所開展的培訓是人民需要的嗎?”他將其稱為“曼蘇之問”,這也讓他意識到:“過去,我們總覺得只要按部就班開課就行,但‘曼蘇之問’提醒我,成人教育必須以需求為核心,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要去教什么。”
馬富強(左一)、曼蘇·艾哈邁德(左二)與農教中心齊新建博士(右一)在2014年CLC項目年會上
從蘭州回去以后,馬富強和相關領導說起“曼蘇之問”:“大家經常抱怨成校的培訓效果不好,群眾不滿意,為什么?每次搞培訓,我們力少出了嗎?工作少做了嗎?問題出在哪兒?出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我們需要先調研,后培訓。”
2014年底,新鄭市教育局發文要求全市各鄉鎮成人學校迅速開展社會大調研活動,了解轄區內居民的人口結構、文化層次和生產、生活需求及擬開展的培訓項目,并上交調研報告。至此,新鄭市成人教育大興調研之風,成人教育扭轉浮漂之狀,扎根民眾,便民惠民,被河南省教育廳主管領導稱之為“新鄭模式”。
2015年12月,馬富強隨河南省成人教育考察團到浙江省德清縣考察“農科教項目”時了解到,項目由領導組統一調配全縣資源,由鄉鎮成人學校組織開展轄區內的工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借鑒德清經驗,新鄭市教育局和人社局聯合辦學,整合兩家資源,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市人社局出資金,駐新鄭各大專院校出技術,鄉鎮成人學校組織學員,送技術下鄉。將培訓班辦到村莊、企業,讓農民和企業職工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技術。月嫂班、電焊工班、電工班、叉車班、廚師班等如雨后春筍,出現在新鄭市的村村寨寨。
在CLC項目中,馬富強最大的收獲是能夠通過項目接觸到成人教育領域的國際資深專家。他說:“通過親耳聆聽專家們的教誨,感受他們嚴謹的治學風格,我也學會了在繁瑣的事務中理清思路、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得失,學會了將自己的教學實踐上升至理論,并用自己總結出的理論指引自己的實際工作,同時指導他人。”
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反思,馬富強探索出一條屬于新鄭的道路。他帶領的團隊通過與新鄭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辦學,針對農村成人學校資源匱乏之現狀,探索出“1+1=0破解資源難題模式”,得到了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學研究室的贊揚和積極推介。
楊杰軍和馬富強的故事只是全國眾多農村CLC項目實踐者所做工作的一個縮影。這些基層教育者的努力讓農村CLC項目所倡導的“終身學習、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鄉村扎根,煥發了生命力。
2023年12月,楊杰軍、馬富強和其他項目點成員與曼蘇·艾哈邁德齊聚于第四期CLC項目啟動會
20年來,在CLC項目的推動下,全國多地創新性地開展了多種活動。在浙江紹興柯橋、寧波慈城、慈溪周巷等地,CLC設立“盲人讀報”和“盲人影院”,為視障人士提供了獨特的文化體驗;在江蘇汾湖,CLC鼓勵當地水產農民建立青蝦養殖合作社,解決了當地農民議價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的問題;在河北平山縣,CLC與當地醫院合作,為殘障人士提供定期體檢和康復講座;在鹽城大豐,CLC開設了老年人手機課程,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在德清縣鐘管鎮,CLC開展了垃圾分類的分層培訓,推動了社區垃圾分類的落實……通過技能發展、文化傳承和社區發展等活動,CLC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讓鄉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樂趣和價值,感受到更多歸屬感和自豪感。
2023年,國家開放大學加入項目實施小組,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CLC項目工作,推動我國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在農村地區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未來,CLC項目將繼續支持非正規教育領域內的教育從業者,為鄉村振興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農村成人教育提供更多中國經驗。(作者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技能發展促進農村轉型項目協調員。藍建、楊杰軍、馬富強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