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學人網訊(記者 賈文穎)2025年開年,國產大模型DeepSeek憑借其在數學、編碼、推理等方面的優異表現,在國際人工智能領域引發強烈關注,不僅展示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能力,也為全球AI技術的普惠化和應用場景深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AI狂潮正席卷而來,人才培養方式變革迫在眉睫。有關專家表示,2024年,人工智能整個專業的在校生大概是4萬多人,跟整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缺口500萬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更是成為熱門話題。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把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起來,今年將發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書,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數字化時代、智能化時代的素養和能力。
與此同時,代表委員們也紛紛表達了對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思考。在履職過程中,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發現,我國在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培養體系、區域均衡等方面面臨一些挑戰。為此,張平文建議,強化數理基礎教育,讓學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數理原理、認知原理、系統原理等核心內容,引導學生把握人工智能中核心問題的本質,培養獨立思考、面向基礎理論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認為,今天我們面臨的高新技術具有高度的跨界融合性,這就要求高校教育體系必須適時進行變革。一方面要重構學科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另一方面要加強科教融匯,強化前沿導向和實踐導向,讓學生從企業實際需求中找到“真問題”,使企業深度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技術人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需求。
在人才培養與引進方面,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加快推廣大模型賦能全學段,以全新機制加快探索我國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如設立國家人工智能學院,以“核心+基地”的組織形式和全新機制推動我國拔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校企融合也是培養AI人才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需要打通企業和高校兩個“蓄才池”,給青年創新人才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
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對教育評價體系提出了新要求。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唐遠清表示,要完善評價體系,釋放創新活力,倡導過程性智能評價,通過采集學生課堂互動、實習實踐等全流程數據,更真實反映學生成長軌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專業設置與技術進步同頻共振,確保人才培養的前瞻性與適應性。
相信通過多方協作,定能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信息綜合自央視財經、中國教育報、中國經濟網、光明網、人民郵電報等。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