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萬象更新,3月的中國再次進入兩會時間。會場上,許多女性代表、委員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她”們的聲音不僅承載著女性的智慧與關切,更折射出她們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深度思考。
為特殊群體打通求學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巴黎殘奧會冠軍文曉燕聚焦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和就業問題。她指出,當前智力殘疾學生在職業教育的“入口”和“出口”均面臨困境,升學機會少、穩崗就業難。為此,文曉燕建議,規范智力殘疾學生去向咨詢和統計上報,普通中專/中職學校采用單獨招生方式招錄智力殘疾學生,通過輔助性就業促進智力殘疾學生穩崗就業。
守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近年來,我國部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威脅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董事長翟美卿表示,可借鑒廣東、浙江、上海等地試點經驗,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法》,以法治力量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線。此外,她表示,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統一標準,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并通過強化“家、校、醫、社”協同,打通全鏈條支持。
翟美卿還關注到欠發達地區面臨的困境,建議在推動全國性立法過程中,注重對欠發達地區的差異化支持,補齊普惠性心理服務短板。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破解資源瓶頸,為鄉村學校提供AI心理篩查、線上心理課、線上心理咨詢和AI陪伴等服務,彌補教師不足。同時,注重隱私保護和準確性,確保技術應用的合規性,補齊普惠性心理服務短板。
推動教育公平,優化資源配置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四川省委會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蔡光潔圍繞“積極適應學齡人口變化,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發言,從把握變量、做強增量、優化存量和提升質量等方面,談到在學齡人口變化的背景下如何優化基礎教育的資源配置。
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后,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總書記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并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將始終牢記總書記的關懷與囑托,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強化“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但在調研中,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發現,一些高校的培養模式、教學方式、課程體系和教材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知識技術迭代升級的速度,跨學科教學仍有不足,以基礎科學、醫學、法學、哲學社會科學等跨領域學科交叉融合尚未形成規模,擁有學科交叉背景的師資力量不足,可供學生學習的教材有限。
針對上述問題,鐵凝建議將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程體系,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人工智能理念的普及。建立多學科融通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跨學科多學科融合學習的能力。優化人工智能專業教師隊伍,健全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長效機制,加強與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吸引人工智能領域的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參與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實踐性。
全國人大代表、華電國際鄒縣發電廠生技部精密診斷中心組長曹景芳也關注到這一點,她說:“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科研資源配置方面,仍存在與人才成長規律不匹配的問題,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困境。”
為了更好地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她建議,首先,應建立健全年齡梯度資助體系,通過設立“未來科學家”專項基金、實施“科研黃金期護航計劃”,為青年科研人員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再次,改革評審激勵機制,通過建立“雙盲評審+成果追溯”機制和推行“科研信用卡”制度,對表現優秀的青年科研人員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獎勵,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和靈活性。隨后,構建青年創新生態系統,通過打造“青創特區”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零租金+共享設備”的支持;建立院士榮譽轉化機制,將部分資深院士的經費向青年人才傾斜,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資源支持,促進科研隊伍的梯次發展。最后,完善監督評估體系,通過建立科研經費投入產出比公示制度和推行“里程碑+彈性考核”模式,促使科研團隊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注重科研項目階段性鼓勵,持續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這些女性代表委員的建議,涵蓋了從特殊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心理健康到科技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女性敏銳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她”們的聲音,不僅在兩會會場上回響,更會在全社會激起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層層漣漪。
信息綜合自柳州日報、微言教育、中國電力報、南方都市報、央廣網、湖南日報等。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