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民營企業”“新質生產力”等詞依然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還提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海歸人才憑借其全球化視野、科研技術積累與跨文化資源整合能力,正推動民營企業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躍遷,成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引擎”。
從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性應用,到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的加速布局,海歸群體與全球資源嫁接,助力破解民營企業發展瓶頸,推動民營企業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技術革命:海歸人才的“破壁”與“立新”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建議,在重大科技專項立項和實施過程中,通過設立“民營企業創新專項”或實施“民營企業優先支持計劃”、推行“容錯機制”等方式,降低準入門檻,擴大民營企業參與比例。這與海歸人才的創新實踐不謀而合。
海歸人才在民營企業中扮演著“技術破壁者”角色。留美博士屈志軍回國創業,不僅建立了第一條NPT-IGBT芯片薄片生產線,填補了國內電器節能芯片的空白,而且讓從事傳統畫材產業的鳳凰畫材集團成功躋身高科技領域,成立鳳凰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海歸人才既掌握國際學術前沿動態,又能精準對接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既彌補了企業研發能力短板,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落地。成為民營企業解決此類“卡脖子”問題的關鍵。
管理升級:國際經驗與本土智慧的“化學反應”
海歸人才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管理模式的革新。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然,引入硅谷OKR目標管理體系,同時保留東方管理中的團隊協作文化,使企業決策效率提升,員工流失率下降。這種“管理融合”模式,既規避了西方制度的剛性,又彌補了傳統民營企業治理的粗放性,為民營企業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提供范本。
藥明康德是中國醫藥研發服務龍頭企業,其創始人李革回國后,將國際先進的研發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入藥明康德,提出“跟隨項目”的模式,通過建立開放式的服務平臺,整合全球的科研資源,吸引全球的科研人員和企業將研發項目帶到藥明康德進行合作開發,幫助創新藥產業相關企業進行全鏈條整合,真正做到在中國服務世界。
雙循環布局:全球資源整合的“戰略連接點”
海歸人才在民營企業全球化布局中發揮著“戰略連接點”作用。佛山家具企業借助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的張薇團隊,深入研究RCEP規則,重構東南亞供應鏈網絡,使跨境物流成本下降25%。這一案例體現了海歸人才對國際規則與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助力民營企業從“產品出?!毕颉皟r值鏈出?!避S升。
兩會期間,“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被多次提及,而海歸人才的跨境資源整合能力正是民營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優勢。此前,在上海兩會上,曾先后赴荷蘭、美國訪學、進修的上海市政協委員柯勤飛建議,探索特色化妝品功效審批制,積極探索化妝品功效審批制度,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結合大健康發展需求,開發特色化妝品原材料和功效,開辟產業新賽道。此類實踐表明,海歸人才能夠將國際標準、文化差異與本土品牌創新有機結合,推動“中國制造”向“世界質造”轉型。
政策賦能:人才生態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
近些年來,各地紛紛出臺政策,為海歸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北京建設中關村國際人才服務功能區,提供政務辦理、生活保障、事業發展等3方面32類“一站式”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試點跨境執業資格互認,降低人才流動壁壘。這激勵著更多海歸人才投身民營企業創新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呼吁構建“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劉俊來建議,要構建長效機制,形成“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建議,進一步提高對科創企業的包容度。應更好地界定和認證企業的科創屬性,對其上市給予更多包容,支持其通過國內資本市場融資。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設置6至12個月的失業緩沖期,試點“AI失業保障專項保險”。這些制度設計,既緩解了海歸創業者的后顧之憂,也為民營企業長期創新投入注入信心。
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的深度融合,既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更是國家發展需要與市場力量的同頻共振。從兩會熱議的“新質生產力”到建設“人才高地”,從技術破壁到全球布局,海歸群體正以創新實踐書寫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未來,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與人才生態的不斷完善,這一群體必將催生更多“專精特新”企業,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作者系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