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在海外,但我一直都很關注每年的全國兩會。一方面,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回應著百姓期盼,也傳遞著改革動向;另一方面,關注全國兩會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能夠體系化了解國內相關行業發展情況的機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和民盟、民進、教育界別委員聯組會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讓在加拿大學習計算機科學專業的我深受啟發。結合海外學習經歷與觀察,記下我的啟發與思考。
學習踐悟:從社區實踐到全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今年年初,DeepSeek的推出引發全球關注,我注意到DeepSeek-V3的訓練成本為557.6萬美元,遠低于國際同類產品,而且已經快速在各行業、各地政務系統中部署應用,我更加堅信,科技發展的溫度,最終要落在民生福祉的細節里。
我覺得全球的科技競爭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和合共生”的智慧碰撞。我的專業研究偏向于邊緣計算與智慧城市,我發現中加兩國在數據治理模式上存在差異,這啟發了我關于如何將國際經驗與國內需求結合、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的思考,也為我未來的創新創業提供了重要思路。比如是否可以將國內“場景驅動型”數據治理框架與海外“分布式存儲”技術進行結合,既保障數據隱私又提升了數據治理效率。
熱點觀察:從“6G競賽”到“教育新基建”
今年兩會,“具身智能”和“6G”成為科技領域的熱詞。我的學習經歷中,有一門課程主題是計算機哲學,其中人工智能的倫理與法律問題是重點之一。課堂上,我們曾圍繞“是否應該賦予機器人法律人格”“如何防止算法偏見”等問題展開討論。我覺得這些討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在外求學時可以積極參與辯論賽等相關活動,著眼自己的專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學者共同探討問題,這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綜合思考和創新能力。
近年來,國內有許多教育類項目開始在農村等教育軟硬件不完善的地方試行,其中包括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云課堂”便是最好的例證。我相信,隨著國產人工智能軟硬件的發展,這些技術將會更好地為不同地區提供相應的教育支持。
我覺得,學聯應該開展更多跨專業的學術交流活動,比如涵蓋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的學術討論活動,組織學生學者們分享專業知識,共同探討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我國的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思路,真正讓科技發展落于民生、讓教育改革普惠大眾。
人才引進:從“重政策”到“重生態”
海外學子回國發展通常會面臨科研領域匹配、子女教育銜接等一系列難題,加上國內部分單位對科研設備“重引進輕使用”的現象,可能導致回國學子難以及時、高效地投身到科研發展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為下一步的人才引進工作指明了改善方向。
近些年來,我多次參與國內各機構組織的“報國行”等針對海外人才歸國考察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我意識到海外學聯可以通過積極建立留學人才庫、加強推廣國內各地人才政策等形式,幫助海外學子對接國內人才需求,助力海外人才實現“留學報國”理想。
兩會精神是海外學子了解國家發展的一扇窗。通過對今年全國兩會的學習,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發展的軌跡始終與民生需求、文化根脈、青年理想交織在一起。我期待看到所有海外學子以自身所學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橋梁,實現“留學報國”理想。(作者系加拿大中國學生聯合會秘書長,達爾豪斯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