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早就有學者指出,中華文化從來在世界之中,何妨“走在世界”?事實上,更長遠一點看,在全球史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世界文明的傳播趨勢都是“世界文化走向中華”,而非反之。
就此而言,所謂“走向”,其實是單向的,其觀念的背后是以西方為代表的“世界”乃“舞臺中心”,而中國則在后排,必須要有奮起直追的潛在憂患意識或危機意識。這種意識的形成有其百年緣由,但在當下,它直接導致了一系列國際傳播量化指標的出現,如文化產品的國際覆蓋規模、國際受眾的好感度、全球頭部媒體的轉載率等。這些指標設立的目的是要將中華文化以信息、產品為載體,通過文化產業、媒體傳播、社交平臺,推向全球。這種傳播形態非常重要,當年的美國就是這么做的,他們不遺余力地以國家力量向全球推廣“穿著牛仔褲,嚼著口香糖,喝著可口可樂,看著好萊塢電影”的美式生活。
可是,這種文化滲透,甚至入侵行為,并不必然成功。特別在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國,美式“和平演變”并不容易。這恰好說明了文化的信息化、產品性輸出,也不會必然帶來思想上的認同。真正的認同,需要“人”,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綿密交往。只有在交往當中,人和人之間才能實現信息的對勘式交換、情感的對話式交互,以及觀念的對等交流。進入2025年,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TikTok用戶外溢、“甲亢哥”中國行……一系列重心在“人”的國際人文交流操作,獲得了巨大的效能和如潮的好評。而這也深刻地證明了,國際人文交流的關鍵要素,除了信息、產品等“載體”,更在于“設身處地”而非“隔岸(屏幕)觀火”的“主體”。只有走入對方,才能理解對方,從而影響對方。因為,與重在信息、產品等載體性傳播相比,主體性傳播才是雙向的、共贏的、互鑒的。
留學生群體,是除了經貿往來之外,在國際間交流最為頻繁的人群。他們是包括出國學生和來華學生在內的龐大留學生群體。他們“走向世界”,并不是要把“世界”(西方)當作中心,而是四下散開,走向全球的四面八方。當前,數十萬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華求學,亦有數十萬中國學生奔赴世界各地讀書,從歐美諸國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都有中國留學生的身影。他們“猶水行地”,蔓延在世界各國,又如“水銀瀉地”,滲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之中。他們熟知中華文化在地傳播的可契入點、可扭轉處,都有可能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相比之下,信息和產品是輔助他們進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工具。固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要緊的仍然是“人”,是活生生、有理想、有情感和有中華文明認同的人。著眼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們的留學教育應該培養這樣的人。(作者系浙江大學休閑學與藝術哲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哲學學院教授)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