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能力提升工作坊現場
神州學人網訊(記者 伍依然)7月23日-2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中科浩博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能力提升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工作坊邀請多名國際組織官員、國內外專家學者授課,旨在助力高校培養新時代高水平、高質量、具有國際化素養的教師隊伍,提高師資建設能力。來自教育行政部門以及100余所學校和有關單位的170多人參加了研討交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在致辭時指出,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的意識與工作能力。希望各位老師提高認識,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時代內涵與歷史使命;精進本領,全面提升新形勢下對外工作的核心能力;知行合一,以人文交流理念賦能工作實踐,推動國際化工作提質增效、行穩致遠。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致辭
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高層次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東南大學原副校長浦躍樸在接受媒體采訪中指出,中國高校國際化是必然趨勢。立德樹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教師國際化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他強調,新時代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是年輕教師不可繞過的命題,需不斷提高水平準則,“以學生為本”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本次工作坊正是圍繞這一目標,從專業能力和理念思想等方面為參會教師提供助力。
高層次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東南大學原副校長浦躍樸致辭
主題報告環節,專家們圍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議題進行跨學科內容分享,多維研討高等教育工作提升路徑,全面提高教師國際化能力。浦躍樸從高校國際化管理的理念、核心維度與推進策略等方面,為高校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和全球治理人才培養指明方向。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外聯主管、聯合國安理會(紐約)原安全事務助理劉春吾,以“國際組織教席、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咨商地位的申請流程”為例,分享了中國高校對接國際教育資源的形式、提升高校國際影響力的方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協作項目工作委員會主任柳云虎以跨國合作辦學為起點,分享了高校實現教育資源最優配置的可行路徑,以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更好的與國際接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柬埔寨副駐地代表Shakeel Ahmad系統介紹了國際組織的職責,并總結了國內高校和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國際化工作的思路,鼓勵參會高校未來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區域教育計劃科學培訓中心合作與出版處主任Rizwan Darmawan表示,未來期待與國內高校加強溝通協作,多方攜手、共同發力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主題報告環節專家分享
實務講解環節,高層次項目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執行主任趙玉池,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甘露和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考古及藝術研究中心項目官員Michelle Laurice Aguas,聚焦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與困境,分別圍繞國內高校的國際組織人才輸送機制構建、國際來訪接待中的典型問題及跨文化課堂實踐與教學創新等方面,分享經驗,提供解決之道。
實務講解環節與圓桌論壇現場
本次工作坊還設置了圓桌論壇環節,分別圍繞“如何引入國外高校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如何將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優秀的教學成果向海外傳播”兩大主題交流研討。
溫州醫科大學國際處處長諸葛晶表示,參加本次工作坊讓她的理念與方法得到了更新,國際專家的報告分享為她的未來工作規劃提供了更具實效性和操作性的建議。寧夏外國語學院執行院長劉艷暉結合專家分享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寧夏大學外語專業與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緊密結合,開設“國際組織與全球勝任力”“國際傳播與全球勝任力”等微專業。鄭州西亞斯學院外事主管付斯敏表示,本次工作坊內容充分契合工作重點,為未來國際交流處如何充分發揮行政單位作用引領學校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指導。
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需要長期耕耘、久久為功。高層次項目專家、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副會長楊曉春在閉幕式總結中表示,本次工作坊對于凝聚高等教育國際化共識、沉淀實踐經驗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大家將工作坊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并傳遞給身邊的同仁,共同打造一支國際視野寬廣、專業素養高、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高層次項目專家、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副會長楊曉春致辭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