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6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崛起為學習中心,需要(西方)反思國際化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英美澳加等國的國際學生主要來源地。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自身也正日益展現出成為全球留學目的地的雄心壯志。許多西方國家的國際教育以市場為主導,中國則不同,其招收留學生是基于戰略、外交和聲譽的考量。中國將教育視為軟實力工具,用以促進人文交流,增強全球影響力,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到2018年中國已成為亞洲最主要留學目的地,如果算上短期交流學生,則位居全球第三。盡管疫情打斷這一進程,但中國對國際化的長期承諾仍清晰可見。
最近一項研究為中國作為留學生目的地的未來提供了寶貴見解。研究通過對30位國際教育工作者的訪談,確定了影響學生決策的關鍵推動因素。政府支持至關重要,中國通過獎學金、相對較低的學費以及不斷加強的大學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質量來吸引國際學生。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項目,進一步增強了吸引力,尤其對那些希望在本國或中國獲得更好職業前景的發展中國家學生而言。
中國大學在國際合作方面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精挑細選,不再局限于“四大留學市場”(英美澳加),開始與亞非、中東和拉美建立聯系。換句話說,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已從“向西方學習”階段轉向“與西方機構平起平坐”的階段,即既與西方機構合作,又與它們競爭。
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學術勝地,仍面臨一些挑戰,但中國的國際教育工作者仍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中國大力投資國內研究,與更多國家發展跨國教育伙伴關系,增強對國際學生的支持。盡管吸引西方學生可能面臨一些困難,但中國對來自其他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學生的吸引力日益增加。這應促使全球高校重新思考國際教育策略——是否真正具有包容性和互惠性,還是在某些知識、語言等方面有所偏袒?歸根結底,教育國際化的最佳答案是以人為本,增進理解。(作者謝麗爾·余,辛斌譯)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