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ReelShort、DramaBox等平臺在海外市場快速布局,微短劇這一新興視聽形態正加速進入全球敘事體系。根據統計,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投放的海外短劇應用達237款,同比增長近四倍,全球累計下載量突破2.7億次。憑借“快節奏、強情節、低門檻”的特性,微短劇在北美、東南亞、中東等地迅速擴張,推動全球內容消費習慣發生新一輪遷移。然而,在高增速背后,內容產能失衡、版權機制缺位、商業模式不穩等深層問題日益顯現。微短劇若要實現可持續的全球拓展,必須從“爆款驅動”轉向“生態構建”,在內容、機制與治理層面完成系統性升級。
產能結構性失衡制約內容可持續發展
微短劇海外市場的瓶頸,首先源于內容產能的結構性錯位。目前中國微短劇的海外主要出口形式為“譯制劇”和“本地自制劇”兩種,但二者在數量與質量上均難匹配高速增長的海外需求。以DramaBox為例,平臺覆蓋超200個國家和地區,月活用戶已達3000萬,但原創內容更新仍不足,每月僅上線數十部微短劇,遠低于國內平臺日均百部的產能節奏。這種供給不足直接影響內容更新節奏和用戶留存,成為行業持續拓展的現實瓶頸。
這一失衡的根源在于,本地化內容生產鏈的構建存在高門檻,而相應的投入周期又難以與平臺的快速變現需求相匹配。自制劇雖然具備文化適配性強、共鳴力高的優勢,但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的高門檻,成為國內企業普遍面臨的現實阻力。部分企業嘗試“國內拍攝+留學生出演”的折中方式,但產能規模和劇集質量仍難以大規模復制。微短劇出海缺乏海外穩定的本地化內容創作體系,以及從劇本開發到平臺分發的閉環協同,長期下去勢必將面臨“用戶增長快于內容供給”的矛盾,影響其商業模式的持續性與內容品牌的國際化建設。
面對持續擴大的供需缺口,平臺方唯有在內容生態上作出系統性調整,才能打開微短劇海外高質量發展的通道。一方面,應將翻拍劇作為穩定供給和流量的“基本盤”,同時投入資源孵化本土原創劇集,形成“快產內容+慢工精品”的雙軌布局。另一方面,需要推動平臺提升分賬透明度,完善內容創作者的權益保護制度,激勵內容方的參與意愿與內容制作熱情。
版權保護缺位與競爭失序加劇行業風險
在海外微短劇平臺迅速擴張的背景下,“復刻中國模式”正成為部分平臺低成本獲利的主要手段,版權保護問題成為出海的重要風險點。出海微短劇內容抄襲現象日益嚴重,一些作品復制國產微短劇的劇本結構、節奏剪輯、鏡頭語言乃至布景美術,僅靠演員與語言替換即可實現“本地化”。這類粗放式模仿雖可帶來短期流量,卻持續侵蝕原創內容生存空間。
更為嚴峻的是,當前國際版權規則尚未對微短劇建立適配性的保護框架,使中國企業在遭遇侵權時缺乏明確的維權渠道和跨境法律支持。一些企業嘗試通過YouTube等平臺舉報侵權內容,但因流程復雜、反饋周期長、標準不統一,大多數侵權行為難以及時處置。更現實的困境在于,維權成本高、成功率低,令部分企業被迫選擇沉默甚至放棄維權。在此背景下,“版權糾紛先于內容出海”的現象不斷上演,甚至引發輿論對中國內容輸出質量的誤讀。
破解這一問題,需要行業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應鼓勵內容方與海外本地團隊在劇本創作、版權持有等環節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推動權利歸屬與責任承擔的前置明確。另一方面,可探索發起國際微短劇合作聯盟,推動微短劇這一新影視內容樣態在國際內容標準、版權規范、平臺準入等方面達成基本共識,為微短劇的全球流通建立穩定的行業協作框架。
實現內容原創力的持續供給
微短劇的出海不僅是內容形態的輸出,更是商業邏輯與文化接口的深度重塑。過去依賴“投流+付費訂閱”的盈利模型,已難以完全適應海外市場復雜的用戶結構與內容消費心理。在用戶獲取成本不斷上升、內容同質化日趨嚴重的背景下,部分平臺轉向“廣告變現+免費分賬”的路徑,但這一轉型也帶來了流量依賴度上升、內容制作預算壓縮等新風險。尤其是在北美、日韓等付費內容消費體系較為成熟的地區,如何在兼顧內容質量與用戶轉化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企業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企業正嘗試通過構建多層次內容生態來尋求突破。例如,結合Netflix等本地平臺已有的IP資源與用戶基礎,將微短劇作為補充型內容進行開發,以適配不同觀眾的媒介使用習慣;或是基于中文網文、長劇劇本進行節奏重構,將其轉化為符合海外審美的“短劇化表達”,從而提升平臺內容的整體供給能力。同時,企業也在加快本地團隊的建設,從前端的內容策劃到后端的用戶運營,逐步建立對目標市場文化語境與消費行為的深入理解。例如ReelShort已在菲律賓等地搭建創作團隊,引入本地編劇參與內容開發,提升劇本結構與情感表達的本地貼合度。
微短劇要實現優質內容持續輸出,僅依靠內容和流量轉化遠遠不夠,更關鍵的是在商業模式、制度保障與國際合作等多個層面同步推進。平臺方需要提升內容迭代與用戶運營的體系能力,同時也需要加強與海外主流平臺、制作方的產業協同,共同拓展微短劇作為新興形態的全球傳播空間。依靠內容能力、制度環境與國際協同的整體提升,微短劇才能真正擺脫“爆款依賴”,走向持續化的品牌構建與內容輸出。
微短劇作為中國視聽產業創新的代表性形態,其出海路徑不僅關乎內容的傳播,更是一次跨文化、跨市場的系統化挑戰。在海外用戶高速增長與產業基礎薄弱并存的背景下,微短劇已步入“薄利階段”。未來能否真正實現從“流量思維”到“生態建構”的躍遷,取決于內容原創能力的持續供給、行業治理能力的穩步提升、平臺商業模式的適應進化,以及制度支撐體系的全面轉型。在內容、機制與制度的協同重塑中,中國微短劇才能真正完成從“跟隨者”向“定義者”的身份轉變,在國際內容競爭格局中贏得更具可持續性的傳播能力與話語空間。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