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高山之巔,看見彩虹閃現……”2023年8月7日,身著黑紅兩色的民族服飾,來自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的孩子站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用柔美的童聲征服了下面所有的觀眾。那一刻,合唱團指揮、他們的老師李瑞芳百感交集。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道路越走越寬闊/越寬闊……”60年前,一首歡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而今,他們的后代來到國家大劇院,用自己的歌聲溫暖首都的觀眾。
音符跳躍,歌聲飛揚,每一個旋律都承載著孩子的夢想,也寄托著李瑞芳的熱愛。20年的從教經歷,從音樂教師到大隊輔導員,從副校長到全國人大代表,始終不變的是對音樂的執著。李瑞芳堅守在邊疆佤山一線的教學崗位上,用音樂為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開啟更廣闊的世界。
“就是喜歡當音樂老師”
小麥色的肌膚,明亮的大眼睛,陽光明媚的笑臉,7月16日,“教育部—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北京師范大學助力云南省滄源縣教師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走進滄源,記者看到李瑞芳的第一眼,就感覺眼前一亮。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年輕漂亮的教師,竟然已經有20年的教齡了。
“我從小的愿望就是當老師,當音樂老師。”為此,李瑞芳選擇了讀師范,師范畢業后她就回到了滄源勐省鎮小學任教,教的就是音樂。
此后雖然歷經多所學校,但她的音樂夢始終沒變。2012年,在農村小學教了6年書的李瑞芳來到滄源勐董鎮中學。云南省非常重視藝術教育,滄源成為云南省15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之一。趁著這股東風,李瑞芳成立了校合唱團,圓了自己的音樂夢。
機會來了,勐董鎮中學正需要一首校歌,這個任務落在了李瑞芳的頭上。“校長寫了詞,我給歌詞譜了曲。”李瑞芳覺得,這首歌應該拿給合唱團的孩子唱一唱。
孩子們的表現不出意料地好,合唱團首次參加全縣中小學藝術節比賽就拿了一個一等獎。
“孩子們激動壞了,我也備受鼓舞。”2016年,因為在音樂上的成就,李瑞芳被更多的人注意到。當地的教研員李向明勸李瑞芳去國門小學任教,剛好國門小學缺少像她這樣的音樂教師。“國門小學距離中緬邊境線14公里。是窗口學校,來到這里能發揮更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所小學有一個特別好的傳統——“佤山娃娃合唱團”與校合唱節活動已經具備一定基礎。這對李瑞芳來說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事實證明,李瑞芳的到來給學校合唱節注入了新的動力和靈魂。在她的精心組織下,合唱節面向全校學生,從班級比賽到年級比賽,再到校級比賽,每一次比賽都讓學生、教師、家長深度參與,真正成了學校的年度盛事。
“訓練是艱苦的,過程是難忘的。感恩孩子,感恩家長,感恩合唱節,感恩所有美好。”一位一年級的家長在參加了2019年國門小學的“佤山娃娃合唱節”和“經典詠流傳”詩詞合唱比賽后這樣說道。
飛越佤山去唱歌
從滄源到北京,有3000公里的路程。但歌聲不會被山海阻擋,只要歌唱,就會看到光芒。
2021年,佤山娃娃合唱團迎來了新的機遇。深圳市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與深圳音樂廳聯袂打造大型民族合唱音樂會品牌,關注到了國門小學的這個合唱團,向它伸出了橄欖枝。
從學校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李瑞芳看到了這件事的意義,牽頭在佤山娃娃合唱團的基礎上成立了“飛越彩虹(云南)佤族童聲合唱團”。
作為合唱團副團長,李瑞芳跟著基金會的培訓專家學習怎么開展合唱團表演,同時還學會了指揮,成為合唱團的總指揮。
不僅如此,一年之后,為了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滄源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佤山少年合唱團,首期從國門小學和勐董鎮中心完小招收了100名學生,專門聘李瑞芳為總指揮。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之外,自己要參加培訓,還要負責兩個合唱團,每周利用課余時間對合唱團進行培訓,教會他們演唱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家鄉、歌頌民族團結等歌曲,李瑞芳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最忙的時候,她幾乎一個月沒能見到在臨滄市讀書的孩子。
但李瑞芳痛并快樂著:“學校地處邊境,不像大城市有很多資源,我想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們走到外面去開開眼界。”
讓李瑞芳最為自豪的是,佤族的孩子天生就有會唱歌的基因。事實上,根據當地的傳說,佤族人是從葫蘆中誕生的,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
“孩子的天賦不能浪費,應該被更多人看到。”李瑞芳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奉獻給了孩子,讓孩子唱出心中的歌。她編排的合唱《薅秧歌》獲縣級一等獎,原創歌曲《醉美阿佤山》《情歸司崗里》《我在滄源等你來》分別獲國際佤族音樂節歌唱比賽一等獎、創作獎和優秀獎。
不久之后,那個屬于合唱團的機會終于來了。2022年6月30日晚,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到來之際,“‘我們都是收信人’——臨滄市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主題文藝晚會”在亞洲微電影院精彩上演。
成立僅3個月的佤山少年合唱團首次亮相。100名佤山少年兒童邁著自信的步伐走上舞臺,用天籟般的聲音、扎實的演唱技巧、靈動的表現力演繹了一首《佤山少年》。舞臺上的他們,陽光、開朗、自信,唱出了最響亮的佤山幸福。當年9月14日,佤山少年合唱團又參加了第九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頒獎晚會。
合唱團的牌子打響了,不僅成為滄源縣的文化品牌,也成為臨滄市乃至云南省的文化品牌。
疫情之后,飛越彩虹佤族童聲合唱團有了更多去外地演出的機會,真正實現了李瑞芳“讓孩子們開開眼界”的愿望。
2023年4月,佤族童聲合唱團來到深圳參加“魅之回響——遠古與大地”多民族童聲合唱音樂會,與當地頗負盛名的童聲合唱團同臺競技,他們帶來的民族歌謠《佤族團結歌》熱烈奔放,以筷子為喻,展現了佤山滄源各族兒女呵護團結和諧的民族精神,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看了孩子們的表演,臺下的專家告訴李瑞芳,你們的合唱團水準和當地的童聲藝術團“沒差”,應該有機會去更高更大的平臺試試。
2023年5月,合唱團受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到香港地區參加合唱交流活動,孩子們感受到了“明星”待遇。“很多香港小朋友留下來不肯走,送禮物,加微信,成了孩子們的小小粉絲。”李瑞芳回憶起當時的“盛況”,非常驕傲。
3個月后,更高的平臺有了。2023年8月,合唱團受北京國家大劇院邀請,參加其“八月合唱節”中的“遠古與大地”專場音樂會。孩子們沸騰了,很多人是第一次去北京。
在李瑞芳的抖音號里,記者看到了那一幕幕被記錄的瞬間:孩子們一個個走出首都機場,從老師的鏡頭前走過,他們身著民族服飾,在首都機場邊走邊唱、且歌且舞的場面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一次出行,最開心的是孩子們,最累的是李瑞芳。面對這些沒怎么出過遠門的孩子,她不僅要操心他們的排練,更要操心他們的衣食住行。“孩子們不會洗澡、不會整理行李,我們真是忙死了。”李瑞芳和另外一個隨團教師要幫忙給女生洗澡、剪指甲、梳頭發、扎頭發……既當老師,又當媽媽。
演出結束的第二天是返程時間,孩子們集體向李瑞芳發出請求:能不能去看一看天安門,看一看課本里的天安門是什么樣子。
其實,早在2023年3月,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李瑞芳在兩會期間和孩子們連線時,孩子們就已經提出過這個要求。當時的李瑞芳沒想到,5個月后,自己就能領著這些孩子來到了國家大劇院。
面對孩子們期盼的眼睛,李瑞芳決定滿足孩子們的心愿,在北京多待一天,帶著孩子們去天安門、去人民大會堂、去圓明園。
時值盛夏酷暑,孩子們高興壞了,也累壞了,合唱團里一會兒孩子發燒了,一會兒中暑了,李瑞芳背著生病的孩子就往醫院跑,被醫生一通指責——“知不知道北京熱死人了”。
既當老師,又當媽媽,還做導游,但李瑞芳覺得很值:“孩子們更自信了,開始有了更大的夢想。有個孩子跟我說以后想來北京學唱歌,上大學。”
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
2023年2月,李瑞芳有了一個新身份: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擔負重大職責,李瑞芳依然是那個“敢說話”的教師,但她更注重調查和研究,利用新的身份支持教育、發展教育。
“看到會唱佤族傳統調子、會跳木鼓舞、會甩發舞的人越來越少,我心急如焚。”2023年,李瑞芳提交了關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學教育的建議,不僅如此,基于國門小學教師的身份,她還提交了關于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綜合性國門大學的建議和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邊疆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縣城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的建議等。
2024年,李瑞芳繼續為教師鼓與呼,提出了優化教師減負管理機制并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的建議。
隨后沒多久,李瑞芳和她的建議沖上了熱搜,下面評論的聲音什么都有,有質疑指責她的,也有支持擁護她的。
“當代表,承受能力就得很強,只要不去看那些情緒化的評論就行了。”李瑞芳的心理很強大。
現在的她,最操心的還是自己的合唱團和音樂教學。
“合唱團獲獎了,外出活動多了,但一些家長擔心耽誤了孩子學習,這是我最發愁的事。”在李瑞芳看來,一些家長沒有看到音樂的力量,還是用傳統的觀念來看待孩子,用分數來評判孩子。
“音樂是具有療愈作用的,現在孩子普遍學習負擔過重,而音樂恰好可以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這個學期,李瑞芳想著和學校商量一下,能否利用大課間,不僅開展體育活動,也開展一些音樂活動,讓更多的孩子唱起來、跳起來。
“活動不能總是局限于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運動會。”在李瑞芳的設想中,學校可以年級組為單位,每個月開一次音樂會,帶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音樂是共通的語言,它可以跟全部學科貫通在一起”。
而新的崗位也給了李瑞芳施展設想的計劃。就在今年3月,還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她收到最新通知——被任命為滄源國門小學副校長。
國門小學距離中緬邊境線14公里。“得知當了副校長,我哭了3天。”李瑞芳第一時間給校長謝衛仁打電話,擔心自己干不好。
“國門兩個字的分量很重,意義很大,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更大的世界,用更多的課程和活動去培育我們的孩子。”謝衛仁告訴李瑞芳,自己和李瑞芳都入選了“教育部—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北京師范大學助力云南省滄源縣教師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名師名校長培訓項目,國門小學也入選了特色校項目。電話撥通時,北師大專家團隊正在國門小學指導學校文化建設和特色挖掘,這讓李瑞芳有了信心,也有了力量。
就在這個夏天,7月16日,李瑞芳期盼已久的名師名校長培訓項目走進滄源,她拜了北京的音樂特級教師李磊為師,感覺自己的“本領恐慌”緩解了很多。
“以前,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好好上音樂課,開開心心當老師;現在,我的夢想是讓大家都重視音樂教育,讓更多孩子能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李瑞芳笑靨盈盈。
————————————————
李瑞芳,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副校長。縣中小學藝術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室主任、臨滄市中小學藝體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云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