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行醫,四代教師;大醫精誠,修身立德;以生為本,潛心教學……跨越了200余年的時間長河,正是良好家風的傳承,七代人的堅守與接力,完成了李氏中醫世家和教育世家的傳承和綿延。
————————————————
面容和善、待人謙和、不尚空談、淡泊名利是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家庚給大多數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能者為師,不薄今人愛古人,轉益多師是汝師”“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簡,由博返約”……這是李家庚常常對學生的教誨。父親李培生作為國內著名中醫學家,他的言傳身教影響著李家庚兄弟五人的成長之路。李家是醫學世家,傳到李家庚教授的子侄輩,已經七代行醫;李家也是教育世家,自李家庚祖父始至子侄輩四代都是教師。李氏家族一方面恪守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德范準繩,另一方面堅持教師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的理想信念。
仁心術,大醫精誠終為器
在所有長輩之中,父親對李家庚的影響最大。李家庚的祖父李席之是清代秀才,通曉詩文,曾在湖南、湖北私塾授課10年。后因時局動蕩,加之家境貧寒,仕途險惡,郁郁不得志,遂棄文從醫,而成儒醫。授業從醫之余,他對兒子李培生的教育也不曾落下。李培生6歲進學,從父習文,誦讀“四書”“五經”,兼讀醫學啟蒙書,如《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等。年歲稍長,即攻讀《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等文史書籍。因為家學熏陶,李培生有志于醫,父始授以醫學經典,旁及各科。15歲便隨父外出應診。父親病逝后,李培生遂獨自懸壺于漢陽城鄉,開始了行醫治學的漫長生涯。
李培生常言:古人學醫,強調道德修養,注重“精”“誠”二字。“精”即技術精湛,“誠”乃醫德高尚。要做到“精”,一是要熱愛中醫,二是要樹立學好中醫藥知識的信心和恒心。作為學者,要立志“普救含靈之苦”,這就是“誠”。在李培生漫長的70余載從醫生涯和30余載的教學生涯中,修身立德一直放在首位,也直接影響了他的后人。
對李家庚影響較大的還有三兄李家康。李家康年長李家庚4歲,年幼之時,在家庭濃厚的中醫氛圍中,兄弟之間勤學苦記,互相鼓勵。作為家中的第三子,李家康繼承了父親的志愿,投身中醫事業,并教書育人。他從醫從教50余年,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對病人熱情周到,對學生關愛體貼,對技術精益求精。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李家康始終堅持“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醫生的責任重于泰山”。他還兩次遠赴阿爾及利亞參加援外工作,為祖國醫學傳播海外作出重要貢獻。作為一名針灸醫師,李家康潛心研究針灸醫療技術,業務上精益求精。除了繼承和發展古典針灸技法外,他摸索出“雪里梅花一點紅”“草上飛”“蜻蜓點水”等20余種針灸新手法,能夠熟練使用86種針灸手法,成為國內針灸界掌握針灸手法最多的專家之一。
有父兄的榜樣在前,李家庚也深受熏陶和感染。在濃厚的家族醫學氛圍下,李家庚初中時便初涉《湯頭歌訣》《醫學心悟》等醫學入門書籍,并利用假期隨父出診,抄寫藥方。20世紀90年代初,李家庚學成出師,成為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李家庚崇尚經典,重視經方,尤其對《傷寒論》研究頗深,很有心得。他所開的處方中,90%以上是仲景醫方,臨床實踐療效明顯。同時,他出版的著作《實用中醫心血管病學》《中醫腫瘤防治大全》《中醫傳染病學》等填補了國內空白。2016年其參與編寫的《病證結合中醫證候學》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二等獎。
2013年,李家庚被聘為省人民政府參事,他積極履職,為湖北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提出的“關于打造湖北省中醫藥戰略地位的建議”調研課題受到各方面認同,對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李家庚的侄子李必保作為李氏家族從醫第九代,為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他先后師從祖父李培生,叔父李家庚,系統學習了經方驗方治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疾病雜病,并進一步學習了《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傷寒來蘇集》《本草備要》等經典著作;跟隨伯父李家康系統學習中藥及針灸治療。正是在祖父和叔父的諄諄教導下,李必保的中醫理論及技能有了較為扎實的功底。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李必保勇挑重擔,不怕艱辛,堅守于湖北省中醫院發熱門診,受到醫院的嘉獎。作為臨床醫生,同時也是學校臨床帶教老師,無論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實習生,他都不厭其煩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深受學生喜愛。
生為本,潛心教學育桃李
李家庚的祖父、父親、兄長、妻子、女兒、侄子等都是教師,“教師”的基因深深烙印在家族的血脈之中。
父親李培生在湖北中醫藥大學任教30余年,為中醫《傷寒論》教學和臨床培養了大量進修生、函授生、本專科生、研究生和“西學中”人才。李培生常常對學生強調,學生應該超過老師,中醫事業才會興旺發展,傳統醫學才會后繼有人。他常說:讀書、臨證、寫作三要素缺一不可。李培生先后撰成《柯氏傷寒論翼箋正》《柯氏傷寒附翼箋正》《柯氏傷寒論注疏正》3部著作,前后聯袂、互為羽翼,在學術上有較高的價值。1986年,李培生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教育系統勞動模范,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2年被批準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李培生門人弟子眾多,涌現出國醫大師梅國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成肇仁等一大批中醫藥頂尖人才。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李培生的弟子們也紛紛各展所長,為打贏疫情攻堅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比如身處疫情中心武漢的國醫大師梅國強,親擬“肺炎1號方”“強力肺炎1號方”,獲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推廣使用。
除了作為醫生坐診,兄長李家康也在湖北中醫藥大學任教。他誨人不倦,把自己幾十年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除了給??啤⒈究啤⒊山躺谡n外,李家康還帶進修生、實習生、外國留學生、學術繼承人。作為研究生導師,他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30余名。李家康講課生動活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李家康常說,他的一生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讀書、行醫、教書、寫書。
作為學校教師,40年來李家庚一直堅持為本科生上課。他的課抓重點、釋疑點、解難點,詳鑒別、細對比、舉醫案、談心得,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妙趣橫生。他講授的《傷寒論》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連續3屆被評為省普通高校優質課程獎,還被評為校級“十佳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長期跟隨李家庚在湖北中醫藥大學國醫堂抄方的學生很多,他們常常和李家庚談學問、談人生。李家庚每次都精心回答、循循善誘,厚重的底蘊里透著時尚的妙趣。在課堂上、在辦公室里、在診室中、在行走的路上,學生總能感受到李家庚如沐春風的微笑,這種微笑的傳播正是一種文化精神的播種。
40余年的講學和臨床,李家庚桃李天下,有了數不清的本科生、研究生,有了醫療戰線及其他領域的骨干和精英。這些學生如同串起的珍珠,讓李家庚心存幸福。
承家風,數代行醫播火種
李家庚兄弟五人名字里都有“家”字,這是父親李培生的用心,希望他們醫德傳家、醫術傳家。而家庭和睦友愛,學習氛圍濃厚,是李氏家族家風的特點。
李培生幼承家業,獨自支撐起整個家庭的支出。濟世救人,反對貪圖名利,這是李培生用自己的醫術為他人、為社會服務而不計報酬所遵循的準則。他曾治療一位患血崩日久的婦女,病征兇險,因病人生活拮據,無力購買所需藥物,他不僅酬金分文不取,還解囊相助,使患者化險為夷,一時在鄉鄰間傳為佳話。
醫生為人治病,要不畏勞苦,一心救治病人,李培生認為這是一個醫生所應有的道德。他將這種高尚的醫德帶入家風之中,后人耳濡目染,深受其影響。李培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清貧簡樸,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卻執意在家人攙扶下前往社區,捐贈人民幣3000元給災區人民。
正是這種良好的家風,深深地影響了李家庚。作為名師名醫,他的醫德醫術病患口碑相傳,省內外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在他的診室內外求診者總是排起長隊。望著長隊和患者求助信任的表情,李家庚總是心中難安。一方面他望聞問切、傾其所能,另一方面總是盡量延長就診時間。他對身邊人常說,“多看一個病人,就少一分疾苦,我也就多一分心安”。李家庚年過六旬,長年累月的廢寢忘食也讓他落下了不少病根??蛇@些,并沒有成為他耽誤就診、敷衍病者的借口。2003年李家庚被評為武漢市第二屆抗癌好醫生,2018年被評為湖北中醫名師稱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家庚積極參與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制訂,為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積極貢獻。
雖然功成名就,但李家庚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妻子黃玉云的大力支持。同為教師,行業雖不同,但是身為教師火熱的心是相同的。黃玉云作為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的創始人之一和負責人,先后促成了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等學校的長期合作關系。2009年武漢科技大學獲批正式成立德語專業,這與黃玉云的努力密不可分。正是黃玉云一直以來的陪伴和支持,讓李家庚可以心無旁騖地從事自己熱愛的中醫事業。
李家庚和黃玉云對于女兒李理的培養,體現出李氏家族的優秀家風和良好傳統。在父母的熏陶和引導下,李理2009年于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后在武漢科技大學工作,亦從事教育工作,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家三口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黨員教師之家。她一直以父母為榮,被學校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李氏家族數代行醫,懸壺濟世歷百年,中醫藥的火種一代代傳承下來,中醫“和”的精髓在李家體現得一覽無余。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四代人播撒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他們重教育、重家風,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更多的家庭,真正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