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孩子會悄悄地問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老師,你們為什么總穿著綠色的衣服?”
綠色是西部的名片,綠水青山;綠色是武漢理工大學志愿服務的代表色,青春奉獻;綠色更是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信仰,把一年青春鐫刻在西部的山水之間,成為16年來志愿者們永遠的牽掛和堅守。
傳承:277名畢業生的選擇
讀研,工作,出國,何去何從?
2021屆畢業生羅光斌本有機會直接保研,但在看到學校研支團選拔通知時,毫不猶豫地提交了報名申請,經過層層選拔入選武漢理工大學第二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
在新疆哈密市石油基地的300多個日夜,他和隊友們不僅站好了三尺講臺,還堅持周周家訪,足跡踏遍當地的山山水水。“支教的我如同一根火柴,偶爾在那片土地上亮了一下,雖然馬上就熄滅了,但畢竟留下了光和熱,這對于我來說已經足夠了。”一年的支教時光是短暫的,但對羅光斌來說足以終生難忘。
自2007年以來,武漢理工大學已經選派了16批277名優秀畢業生,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先后赴貴州省龍里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平塘縣以及湖北省保康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開展支教助學。一批批志愿者在廣袤的西部天地中用奉獻澆鑄理想,用吃苦砥礪人生,將奮斗的汗水揮灑在祖國西部山區,讓知識與智慧在這片靈秀土地上孕育希望,讓奉獻的青春之花綻放在西部山水之間,打造了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工作的閃亮品牌。研支團先后涌現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1人,“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獲得者6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7人等一批“理工群星”。
引領:800公里的雙向奔赴
“支教老師告訴我:山的那邊有更廣闊的天空,更多彩的世界。他鼓勵我走出大山去上大學,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材料學院學生陸韋博杰來自貴州省三都縣,他在學校第四屆大學生理論宣講比賽中所提及的支教老師,是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任天成。
2016年,在一次課后談話中了解到陸韋博杰打算初中畢業后回家種地或者打工掙錢,任天成有些著急地問:“你想一輩子待在大山里嗎?你就沒一點志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花了一下午的時間跟陸韋博杰描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從此以后陸韋博杰滿腦子都是四個字:走出大山。志愿者們留下的話語永遠留在了這一片土地上,讓孩子們都期盼著擁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在一代代研支團志愿者的陪伴下,他終于走出了大山,考上了武漢理工大學,火車跨過長江大橋時,眺望隨著長江蜿蜒的一棟棟摩天大樓,他對未來有了更廣闊的憧憬。
陸韋博杰只是千千萬萬個支教團志愿者們支教幫扶中的一個縮影,16年的時間里,志愿者們堅守教書育人初心使命,為大山的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用實際行動為西部基層教育事業貢獻了青春力量。
守護:1650個孩子的夢想
2012年,在龍里縣職業中學支教的第十四屆研支團志愿者杜魯寧,在跟同學們聊天時問到大家大概多久回家一次。有的回答一周,有的回答兩周,但有一個孩子回答說兩個月或者更久吧,只要家里沒什么事,就不回去了。杜魯寧接著問,縣城到你家有多遠呀,為什么不回去呢?他說,大概兩個小時車程,車票太貴了,回去一次要14塊錢,來回就是28塊。杜魯寧的心顫了一下,“14塊錢,就可以阻隔一個孩子回家的愿望。而平時我們又有多少個14塊錢花在了無謂的消費上?”
杜魯寧通過家訪了解到這個孩子家里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姐姐。姐姐前幾年離家出走了,父母為了找姐姐,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債務。弟弟后來出了交通事故又花了不少錢,本來可以上高中的他只能去讀免費的中職校。
像這樣的孩子在龍里并不少見,孩子們因為家庭經濟困難阻礙了上學的道路。為此,研究生支教團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始終將扶貧助學作為工作的重心。杜魯寧將他納入“理工·滴滴GO”助學金資助對象,并聯系了資助人與他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關系。杜魯寧將這段經歷寫成故事《十四塊錢的車票》,發表在人民日報,感動了無數人。
2010年創立的“理工·滴滴GO”助學金在以武漢理工大學貴州校友會為代表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已累計資助1650余名貧困學生,捐贈了60余萬助學金和價值150余萬的物資。據統計,已有近20名受助學生考入武漢理工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滴滴GO”來源于貴州方言“一點點的”的諧音,志愿者們12年來匯聚點滴資助,為大量寒門學子實現夢想注入物質和精神力量。
陪伴:10個特色關愛項目
支教團拍攝的微電影《聲帶》在2020年獲得了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評選一等獎,微電影的主人公是全國首個在特殊教育學校支教的志愿者陳會林。
本科期間就活躍在“給盲人講電影”“心心語”關愛自閉癥兒童等助殘志愿服務一線的陳會林,入選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后,了解到學校支教地新增三都縣特殊教育學校,就主動申請去這所學校支教。
“因為此前全國沒有志愿者去特殊教育學校支教的經驗,我也不知道應該提前準備什么,就只能抓緊練習手語,和室友說話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用手比劃。”陳會林所任教的班級有7名聽障人士,為了和學生盡快融入,陳會林大多數時間都跟學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給學生們縫補衣服、修剪頭發、采買生活用品。由于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有的身上帶著異味,有的經常尿床,陳會林便一遍一遍地引導他們怎么做。
除日常教學和生活輔助外,教學生練習發聲也是一大重點。陳會林讓學生把手放在他的喉嚨甚至舌頭上,感覺到聲帶的振動;開導后天致聾導致不愿說話或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愿意表達。他記得有一個孩子在父親來接他放學時用力地喊了一聲并不清楚的“爸爸”,那位父親緊緊地把孩子攬入懷里,哭得泣不成聲,嘴里還一直念叨著:“我兒子會叫爸爸了……會叫爸爸了……”
立足聾啞青少年兒童自身發展需要,陳會林和隊友們實施了“山里·山外”——聾啞青少年兒童社會融入計劃,與武漢市第一聾校、蘇州畫信協會等結對,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聾啞青少年兒童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該項目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項目獎。
除此之外,分布各地的研支團志愿者們積極探索支教助學新模式,結合服務地所需,打造了“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特殊兒童關愛計劃、“藝筑童心”——文化反哺式社區發展內生動力培養計劃、“遷里之志,筑夢新程”——關愛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青少年兒童計劃等10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累計服務上萬人次,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獲得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1項,不斷為服務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貢獻理工智慧。
如今,武漢理工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已經抵達服務地即將開啟新的一輪支教接力,在祖國西部的大地上踐行著“厚德博學,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用一年又一年不長的時間,譜寫著一曲又一曲青春與奉獻的時代贊歌,讓希望的繁花繼續盛開在祖國西部廣袤的土地上。
青春似火、青春閃光,青春無悔、青春不朽!志愿者們16載的青春芳華綻放在祖國大山深處,從80后到90后,再到如今的00后,從貴州龍里到三都、平塘、湖北保康,再到如今的新疆哈密,這場關于青春的愛心接力還在繼續,為愛奔赴,接連山海。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