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一定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在華中師范大學認真學習提升自己,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在未來報效祖國和家鄉,幫助和我一樣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將華師大愛不斷傳承下去!”在這個收獲的夏天,華中師范大學收到了一封來自貴州省余慶縣女孩曾羽彤的感謝信。這個高考季,她以學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華中師范大學,而這份特殊的感謝信背后則是華師人二十四年來教育扶貧的奮斗故事。
曾羽彤寄給華中師范大學的感謝信
2009年,華中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攜手余慶縣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共創了余慶縣國家教師教育創新與服務綜合改革實驗區,拉開了校地合作的序幕。2012年,我校首次向貴州省派遣研究生支教團并赴遵義市余慶縣開展支教服務,至今已有11屆70名成員先后服務于余慶的教育一線。一棒棒接力,一屆屆傳承,志愿者們秉持著華師大愛,把青春最美的篇章,留在了西部的土地上。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古語也許正體現了余慶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待。余慶縣四處環山,是個長在山窩窩里的小縣城。延綿的黔山見證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成長,卻又困住了多少人的夢。有人想要走出去,去看外面的世界;有人卻走了進來,為的是帶更多人走出去。曾羽彤所就讀的他山中學是余慶縣的一所普通高中,學校于2014年建成,坐落于縣城邊緣,臨著外環路,路的另一旁就是綿延的山巒。學校自建成以來,就一直有華師的支教老師定點支教,陪伴了他山中學8屆、近萬名學生的成長,曾羽彤,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的夏天,曾羽彤考進了他山中學。剛入學,她就聽說學校里有一群“特殊的”老師來自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是來這里支教的。曾羽彤見過這些老師,年紀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看上去也平易近人。遺憾的是,她一直沒找到機會聽老師們的課。當時,第21屆研支團的支教老師們在學校里舉辦了“博雅大講堂”,利用課余時間開設講座,引領更多的同學了解外面的世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聽說有支教老師的課可以聽,曾羽彤積極報名,每個月的“博雅大講堂”成了她一定要參加的活動。“印象最深的是崔嘉欣老師有關英語‘衡水體’書寫方法和英語學習技巧的講座,”曾羽彤在回憶時說,“就是聽了崔老師的講座,我的英語成績不斷提升,我也慢慢對英語有了興趣,對華師產生了向往。”
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主講“博雅大講堂”
2016年起,華師研究生支教團開始開展“筑夢華大 與愛同行”公益訪學項目,通過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帶領服務地學生,前往武漢、前往華師開展訪學,緣起華大,走出黔山,游覽江城,開闊視野。2021年4月,第22屆研支團籌備起了第五屆“筑夢華大 與愛同行”公益訪學項目。當時正讀高二的曾羽彤聽說了這個消息,馬上遞交了報名表,但同時心里也止不住地忐忑,自己在年級中的成績并不出色,如果按成績排名,自己很可能會落選。但研支團的老師們從她的面試和材料中看到了她對大學的渴望,她成功地成為了訪學團15名同學中的一員。曾羽彤和其他貴州學子一起,在訪學團的帶領下開啟了自己的筑夢之旅。在華師校園里,她第一次走進大學課堂,第一次接觸到大學生活,親身感受到了“愛在華師”的奧義。“大學的一切都那樣吸引著我,丁茜老師的思政課、代晉軍老師的數學課,還有食堂可口的飯菜,可能當時我就下定了決心,要把學員證變成學生證,把飯票變成飯卡。”曾羽彤回憶著訪學帶來的收獲,“尤其激勵我的,是當時趙凌云書記和郝芳華校長對我們的鼓勵,讓我們努力學習,成為華師學子。” “要考大學!要去武漢!要讀華師!”訪學之后,考上華師就成為了曾羽彤堅定的目標,也是她高三學習的最大動力。
曾羽彤訪學期間在華師校園內留影
訪學結束后,曾羽彤回到家鄉繼續努力學習,在華師支教老師的幫助下,她逐漸成為了高考前的一匹“黑馬”,與壓力抗衡的同時,她仍然珍藏著自己的華師夢,最終成功沖刺高考,圓夢桂子山。同時,在夢想的堅持下,在華師大愛的影響下,曾羽彤堅定地把華中師范大學填在了自己的第一志愿,并選擇了華中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因為自始至終,她的夢想從未變過,三屆支教老師對她的影響堅定了她考取華師、教書育人的夢想。華師研支團在貴州譜寫的故事不止一個“羽彤”,更有許許多多的“羽彤”在華師支教老師們的影響下堅定了對大學的向往。2017年,第一屆訪學團成員張菊就成功考取了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還有不少孩子們在畢業后也選擇了師范院校或專業。而今,“筑夢華大·與愛同行”公益訪學活動仍在繼續,活動共累計籌得公益善款11萬余元,累計受益對象近4500人次,全體訪學團畢業成員均順利考取本科,寫就了這座小城的教育奇跡。
校黨委書記趙凌云、校長郝芳華與訪學團成員合影
曾羽彤收到華中師范大學錄取通知書后與支教團成員合影
自1998年以來,我校作為全國首批參加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高等院校,已經連續選拔招募24屆研究生支教團奔赴青海、寧夏、廣西、貴州、新疆、云南、湖北等省份開展支教服務。二十四年風雨兼程,二十四年碩果累累。這二十四年是華師研支團人志愿奉獻、點亮青春的接續奮斗,是華師大愛立德樹人、潤育桃李的弦歌不輟,更是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共進的我國教育事業縮影。邁入新時代以來,我校研究生支教團工作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校團委的具體指導下,深入中西部貧困地區基層一線,不忘教育扶貧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在基礎教育、思想引領、志愿服務、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多年來,研支團成員們從祖國最西部的“華師班”到西南山區的“博雅大講堂”“樹人講壇”,從云南彝鄉的“寄夢華師”書信交流到黔貴大地的“筑夢華大”公益訪學,研支團成員秉承著“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的理念,站穩第一課堂,搭建第二課堂,強化學生高質量學習體驗,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路徑。
校領導與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合影
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開展教學工作
時間在變,但目標不變,地點不同,但初心相同。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們,將牢記華師大愛,爭做時代新人,投身教育強國,站穩人民立場,將教育的種子埋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教育脫貧與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