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為全國人大代表趙昭(右)和全國人大代表樊九平接受媒體采訪。科技日報記者 洪星 攝
談鄉村振興、話沙化治理、講文物保護……3月1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6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們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傳遞出溫暖和信心。
基層一線大有可為
“對年輕人來說,農村和農業都是大有可為的天地。”河南南陽雅民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昭代表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
趙昭回憶,在創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之初,沒有資金,她貸款買牛犢、蓋廠房;沒有技術,她抱著專業書籍啃硬骨頭。在不懈努力下,趙昭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成立的合作社帶動了周邊500多戶農戶致富增收,她本人也成為大家心中信賴的“牛倌”。如今,她的養殖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回鄉發展。“農村和農業需要年輕人,我就是想讓農村美起來、農業興起來、農民富起來!”趙昭說。
在江西,曾經的偏遠山村茅店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村”。江西萍鄉武功山茅店村黨總支書記譚新萍代表說,去年10月,茅店村成為總臺央視“山水間的家”拍攝地,吸引全國的游客前來“打卡”。不僅如此,茅店村積極探索,把種在地里的“土疙瘩”變成讓村民增收的“金疙瘩”。“去年,武功山農產品配送中心落戶我們村,配送中心匹配了先進的冷鏈設施,解決了儲存和保鮮的問題,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村里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精準的種植計劃,讓鄉親們實現了訂單式生產。”譚新萍說。
彰武是我國治沙的前沿之一。在被問及治理沙化耕地的心得時,遼寧彰武農經總站農藝師王秀英代表介紹,一代代彰武人在號稱“八百里瀚海”的沙窩子,探索出了中國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綜合治沙法,開創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王秀英介紹,當地探索實施了“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等綜合治理模式,目前三北防護林帶向科爾沁沙地的腹地推進了13公里,平均風速降低,有效阻擋了科爾沁沙地南侵的腳步。
秉持初心奮發前行
維護社會穩定,源頭在基層治理。陜西延安甘泉縣橋鎮村黨支部書記樊九平代表分享了他多年來調解群眾矛盾總結出的“五心”心得——“信心、公心、耐心、細心、初心。”他從事調解工作23年,共化解大小矛盾糾紛2000多起。近年來,甘泉縣已先后建成80多個“樊九平式”的調解工作室。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新疆阿勒泰地區文博院館員卓婭·巴合提代表特意帶來阿勒泰地區博物館的文物——金翼獸飾,講述如何讓“文物‘傳下去’‘活起來’”。
卓婭·巴合提介紹,我國西北地區巖畫類石質文物類型豐富、體量較大,因大多鑿刻在山體和巖壁之間,在野外經長期的氣溫變化、風吹剝蝕、生物侵害,逐漸生成巖體裂隙、溶蝕等多種病害。為此,她希望通過加大野外文物數字化采集力度,為石質文物的保護保留研究資料。“保護好、利用好珍貴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讓文物‘傳下去’‘活起來’,是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卓婭·巴合提說。
高鐵是中國亮麗的名片之一。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株洲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代表介紹,中車株洲所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和產業集群。“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李東林說,中車株洲所每年研發投入約占營業收入的8%,重點解決軌道交通動力、控制、安全等各系統的關鍵難題。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中車株洲所有力支撐了中國鐵路裝備的全面領先和全鏈領跑。
“前不久,全球最快的CR450高速動車組樣車成功下線,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我們為其提供了最強勁的動力和最精準的控制。”李東林舉例說。談到如何更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李東林表示,在發揮科技創新的高質量性的基礎上,還要推動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轉化”。
“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集齊生產一輛機車的上萬個零部件。”李東林形象地比喻道,株洲軌道交通產業擁有400多家鏈上企業、28家國家級創新平臺、34所職業院校,“這種高度集聚的‘產學研’生態,極大地縮短了成果轉化的時間,打造了從‘一個想法’到‘一款產品’的‘快車道’”。李東林表示。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