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正推動全球高等教育體系發生深刻變革: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是課程設置的更新,更意味著教學范式與人才培養邏輯的重構。這種變革絕非單純的技術疊加,而是人類文明向智能時代躍遷的重要支撐,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共進。
人工智能技術的國際合作已成為全球共識,跨國協作推動技術服務人類發展是世界共同的價值追求。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從來不是孤立地存在,其背后潛藏著國家安全的深層關聯。因此,國際合作必須以“科學、合法、合規”為前提,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尋求坦誠協作,方能實現真正的共贏。
在華留學生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在共享人工智能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如何兼顧開放包容的教育理念與國家安全防線,實現學習權利保障與教育內容安全的動態平衡,已成為高校亟待系統回應的重大課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法律規范、教育創新、技術防護和國際合作等維度構建多維度治理體系,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
構建合法合規的招生安全評估機制
復雜國際形勢下,來華留學生群體或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國家安全風險點,因此必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為依據,建立覆蓋全流程的招生安全評估體系:一是開展國別風險指數與專業動機調查,對涉及人工智能核心領域的專業設置差異化準入標準;二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動態評估系統,實時關聯國際形勢與技術風險數據,實現風險的精準預判;三是將安全責任條款納入培養協議,明確留學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義務與違規后果。國際合作項目則需劃定清晰紅線,嚴格遵循“不涉及軍事應用、不處理核心數據、不突破技術管制、不挑戰倫理底線、不危害公共安全”原則。對擬合作項目實施預評估與合規審查,對在研項目部署關鍵詞預警與數據流向追蹤系統,確保合作過程全程可控、可溯、可終止。
建立分級分類的教育管控體系
依據《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在課程教學和實驗室研究領域構建分級教育體系。在課程層面,基礎理論層面如算法原理、機器學習基礎等全面開放;應用技術層面如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設置資格審查門檻;戰略技術層面如量子計算、類腦智能等實行定向培養與嚴格準入。在科研實驗室層面,開放型實驗室如醫療AI等民生項目等允許留學生參與基礎研究;受限型實驗室如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等實行項目審批制,需先通過國家安全評估;封閉型實驗室如軍事智能相關研究等則嚴格限制留學生介入。教育數據安全防護則必須實現全鏈條管控,對涉及公民隱私、地理信息、關鍵基礎設施的數據,必須采取加密存儲、權限分級、操作留痕等措施;實驗教學可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搭建虛擬平臺,通過仿真環境開展訓練,從源頭避免真實數據外泄。
完善技術賦能的安全防護網絡
強化技術防護體系建設是平衡開放與安全的關鍵支撐。一方面,開發多模態虛擬實驗系統,將敏感技術實驗轉化為增強現實交互場景,既保障教學效果,又阻斷物理數據接觸;另一方面,部署智能監測系統,對實驗室訪問、數據下載、設備操作等行為進行實時建模分析,及時識別異常風險。針對教學與科研數據,構建“特征編碼+溯源追蹤”機制,對核心算法與技術成果嵌入唯一標識,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全生命周期流轉信息;對跨境數據傳輸設置“白名單”制度,未經安全評估不得擅自出境。
在華留學生人工智能教育的信息安全治理,歸根結底是中國教育開放與國家安全戰略的協同統一?;谙嚓P法律構建分級管控、技術防護、國際協作之間的多維度有機體系,既能彰顯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放包容,又能筑牢國家信息安全屏障。這不僅是高校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占據主動的戰略選擇:唯有在安全框架下推進開放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技術創新與人類文明的共生共榮。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