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數量、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綠色產業的創新能力和進步空間。打通綠色職業的人才供需堵點、痛點,暢通人才培養和流動渠道,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在“雙碳”背景下,是現實而緊迫的命題。
據7月27日央視網報道,近日,“綠領”人才成新寵、“雙碳”領域人才需求近百萬人的消息引發公眾關注。數據顯示,目前“雙碳”領域的相關從業者僅10萬人左右,存在較大人才缺口,復合型“綠領”人才日益成為企業競相爭搶的對象。“綠領”職業的收入因地區、經驗和具體行業而異,通常初級職位年薪在10萬元至25萬元之間,資深職位則更高。諸多因素影響下,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當“綠領”。
“綠領”可以理解為專注于綠色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據人社部發布的《綠色職業發展目錄》,“綠領”人才已涵蓋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五大領域的近50個細分職業。
“綠領”有著清晰的職業發展脈絡。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部分社會認知度較高、具有顯著綠色特征的職業標識為綠色職業;2022年,綠色職業拓展到了134個,占全部職業總數的8%;去年7月,人社部發布19個新職業,其中包括3個綠色職業——業內認為,這標志著綠色職業體系在持續完善。
近年來,綠色職業迅速發展壯大,釋放崗位數量持續攀升。一者,國家在新能源、綠色制造和環??萍嫉阮I域的戰略部署,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相關職業未來可期。二者,產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激增。以科技創新、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等領域為代表,越來越多行業都需要用“雙碳”目標來衡量、規劃未來的發展。與此同時,相關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日趨完善——2021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動高校在碳中和領域進行重點布局;今年,“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首次被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并在部分高校獲批設立。
現實中,綠色職業的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除了技術人才缺口大,“雙碳”領域對于管理、咨詢等崗位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有的高校專業設置可能滯后于產業需求,部分前沿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尚未成熟;現有“綠領”人才存在技能斷層與區域失衡的情況——傳統行業從業者向綠色技能轉型往往面臨知識壁壘,受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等因素影響,一些人并不愿意到綠色產業相對集中的中西部地區就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焙翢o疑問,人才的數量、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綠色產業的創新能力和進步空間。打通綠色職業的人才供需堵點、痛點,暢通人才培養和流動渠道,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在“雙碳”背景下,是現實而緊迫的命題。去年9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指出,增加綠色就業新機會,積極發展節能降碳、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等綠色產業,推動綠色發展和就業增長協同增效。不少地方都已邁出探索的腳步——有的地方強化校企聯動,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面向行業與社會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有的地方加強職場人才綠色技能再培訓,推出諸如“碳排放管理師”等職業能力培訓與認證機制……
有專業人士表示,“‘綠領’是個新選擇,但尚未成體系”。在這樣的語境下,年輕人選擇當“綠領”并將“雙碳”目標當成自己的職業理想,是一個積極信號,這既能為綠色產業的人才“蓄水池”擴容,又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形成正向示范和激勵效應。
綠色產業與“綠領”人才適配,才能跑出“加速度”、跳出“新高度”。有關方面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更多年輕人能當、愿當“綠領”,為綠色發展注入澎湃動力,讓千行百業的未來更綠色、更高效、更可持續。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