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黃一泓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成為一名新生,對經濟學產生濃厚興趣。如今,她從哈佛畢業回到北大光華成為一名老師,擔任應用經濟學系的助理教授。十年彈指一揮間,她實現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蛻變,也實現了自己的成長跨越。
光華四年,開啟學術生涯
“我從小就非常向往北大,聽過很多關于北大的故事,憧憬在未名湖畔學習生活。就專業選擇而言,高中時對各專業的認知還非常模糊,所以嘗試在有限信息下做出決策,但現在回頭看,大概是恰好找到了光華這個最優解。”
早在高中時,黃一泓就喜歡讀社會科學方面書籍,對社會和經濟領域產生了興趣。2014年高考后,黃一泓來到了北大光華成為金融經濟學方向的一名學生。在北大光華讀書的四年,進一步加深了她對經濟學的理解,也成為她經濟學研究之路的起點。從興趣到研究,這個過程對黃一泓而言并非一帆風順,與此前要答出標準答案不同。黃一泓發現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問題,這讓她自己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大二時,我參加了學院的學術之星項目,在孟涓涓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嘗試經濟學研究。那時我發現學術研究和課堂學習不同,重要的或許不是解答已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是問出重要有趣的問題。”
在黃一泓看來北大是蓬勃、多元、創新的,為擁有不同興趣的學子都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她在嘗試了很多種選擇后,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在這里,她選修了一系列專業課程,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三時,她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交換學習,接觸到前沿的行為經濟學研究,這讓她進一步明確了申請經濟學博士,在學術領域探索的目標。
“我愿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研究一個事情,而不是在一兩周的時間,把一個課題很快地做完。”
專注研究,探索行為經濟學
本科畢業時,黃一泓的論文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而她也收到了來自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多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最終,她選擇去哈佛大學攻讀行為經濟學方向的博士。從本科階段的上課、做題和考試到博士階段開始獨立研究,黃一泓開始了在未知領域的探索。這段時間,黃一泓在學業和研究上有了更多積累,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擁抱未知,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即使在短期內沒有轉換成論文,在這些‘失敗’項目中的思考也是一種成長。此外,經濟學研究項目的周期很長,從想法的形成到論文的發表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所以不必太執著于短期的結果,耐下心來才能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黃一泓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致力于通過行為經濟學理論的視角,理解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哈佛畢業后,黃一泓選擇回到祖國,回到母校。在她看來,經濟學是貼近現實的學科,很多實證研究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而自己對中國的情境更熟悉,也更可能在這個情境下產生更深刻的思考問出更好的問題,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深植于這片土壤。
“我自然最希望回到母校,我在這里度過了美好的大學時光,回到這里對我而言就是回家了。”
“光華學姐”,將溫暖與美好傳遞
成為一位好老師,將溫暖與美好傳遞下去,是黃一泓對未來的期待。在完成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換后,黃一泓要把精力放到研究和教學兩方面,這兩方面恰巧都是她自己喜歡的。盡管學術研究中的掙扎和迷茫會讓她困擾,但當一個好的想法在長時間的積累后閃現的時候,就像長途跋涉之后的柳暗花明,也讓她感受到無可比擬的快樂。
“我從小的愿望就是當老師,一直留在校園里,覺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特別美好的事情,現在也有幸實現了小時候的心愿。”
接下來,黃一泓將講授《行為經濟學》和《數字經濟學》課程。她認為,積極和互動的課堂環境對學生是有益處的,將會嘗試多種方法來促進學生對課堂的積極參與。
黃一泓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獲得他們需要的關心和指導,創建一種量身定制的學習體驗。在教學的同時,黃一泓希望也能多跟同學們一起聊天,不僅僅成為學生的老師,也希望成為他們的“光華學姐”。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支持和鼓勵,正如自己在學生期間得到老師的幫助一樣。
“在我的學術旅程和個人成長經歷中,我有幸得到了多位良師的指導和幫助,對此我心存感激。如今我也有機會參與到教學工作之中,我希望將我得到的關心和幫助繼續傳遞給我的學生。”
黃一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助理教授,于2024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她的研究通過行為經濟學理論的視角,理解現實世界中的現象,例如對社會規范的認知、政治話語、媒體偏見和信息在社交網絡中的流動等。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