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荷風送暖共富路:海歸新農人的“奶奶僑助工坊”
“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宋代詩人楊萬里在浙江杭州游西湖時品嘗到新鮮的蓮子,不禁寫詩稱贊。
在杭州臨平區,海歸新農人洪智浩也同樣為蓮子癡迷,不過他表達喜愛的方式與詩人不同,他選擇投身農業,讓更多人能嘗到蓮子的美味。
投身農業:蓮子情系游子心
洪智浩是浙江建德人,建德盛產里葉白蓮。留學歸國后,他進入銀行工作。彼時,其父親正為培育清甜蓮子品種奔走多地。
“我打小聞著荷香長大,對蓮子有著特殊的情感。”洪智浩回憶,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他想起了兒時在荷塘邊玩耍的時光,所以決定跟隨父親的腳步走上農業道路,開啟他的鮮食蓮子事業。
創業初期,挑戰不少。為了尋找優質的果蓮品種,洪智浩和父親花了大量時間,前往全國盛產蓮子的地區取經,最終選中合適的蓮子品種,在臨平新宇村開始試種。
雖然果蓮味道清甜,但其“嬌貴”的特性帶來新挑戰:采摘后4小時內若不處理,便會澀味漸生。
技術成為破局的關鍵。洪智浩積極盤活僑界科技資源,通過開發蓮子分選及自動采摘設備,提升生產智能化水平,創新“預冷+氣調處理”的保鮮技術,實現24小時內讓蓮子上架售賣,保鮮時長可達5天。此外,他借助僑商網絡對接市場訂單,讓果蓮面向全國銷售,實現近4年銷量年均增長300%。
工坊內一片忙碌景象。杭州市僑聯供圖
創建工坊:鄉里情牽共富路
扎根鄉村的日子里,洪智浩發現許多老人“想掙錢卻沒門路”。恰逢浙江推進“僑助工坊”建設,他靈機一動:“何不把蓮子產業與養老增收結合起來?”
說干就干,“奶奶僑助工坊”應運而生,根據老年人的實際能力開發了多個崗位,包括采蓮、剝粒、檢驗、包裝等。洪智浩介紹,“崗位大多操作簡便且需求量大,幾乎所有錄用的老年人都能輕松勝任。”
走進“奶奶僑助工坊”,“開開心心聊閑天,輕輕松松賺閑錢”的標語格外醒目。六七十歲的奶奶們圍坐在一起,指尖翻飛間,飽滿的蓮子便與蓮蓬分離。
一位奶奶笑著說:“家就在隔壁,吹著空調剝蓮蓬還能賺錢,比在家發呆強多了!”
數據見證溫暖力量:“奶奶僑助工坊”以果蓮產業為核心,流轉1200余畝種植基地為近200名農村賦閑老人提供家門口的工作崗位,人均年增收超萬元;果蓮產業帶動新宇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5萬元;2024年,該工坊入選浙江省“共富工坊”優秀實踐案例,其模式已推廣至建德、蘭溪、龍游及海南等地,讓更多老人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產量起來了,就能為更多人提供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洪智浩笑著說。
從一顆蓮子的保鮮技術突破,到一座工坊的共富模式創新,這位海歸新農人用實干詮釋著“僑助”的深意。當荷風再次吹過江南,帶來的不僅是蓮子的清香,更是鄉村振興的溫度。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