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多少人曾立下豪言“長大要當科學家”,劉穎卻把這句話深深鐫刻心中。2013年時,懷揣滾燙的家國情懷,29歲的她從海外毅然歸來,成為北大當時最年輕的博導。
十多年來,她深耕細胞代謝與衰老領域,將報國初心融入科研與教學點滴,也通過科普活動讓科學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優秀共產黨員標兵——未來技術學院教授劉穎,聆聽她探索、深耕與播種的故事。
“我的榜樣是鄧稼先”
2006年,從南京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的劉穎,帶著對科學的憧憬遠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11年,她在美國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加里?魯弗肯(Gary Ruvkun)教授。
海外學習工作的歲月里,她始終將鄧稼先作為自己的榜樣。在她心中,鄧稼先是科學報國的代表,也是勤奮刻苦的象征——不到兩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而后立即回國,投入到我國核物理的工作和研發中,“他把自己的整個人生、整個事業與國家發展需求聯系在一起,這讓我非常敬佩?!币舱蛉绱耍凉撔目蒲校闹衅谂沃缛諏W成歸國,將所學奉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
2010年,還在讀博士的劉穎獲得國家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在休斯頓總領館參加頒獎儀式時,升國旗、奏國歌的莊嚴場景與內心深處的信念相碰撞,讓她不禁流下熱淚。這份滾燙的家國情懷,成為她日后抉擇的指引。
2013年12月,她毅然提前終止美國最具聲望的Helen Hay Whitney Fellowship博士后資助項目,懷著服務祖國科研事業的初心,全職回到北京大學,在分子醫學研究所創建了屬于自己的研究團隊。
歸國后,鄧稼先的精神一直引領她前進,而那份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悄然融入她科研與教學的每一個細節。
劉穎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永遠面對未知
“細胞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备咧袑W習生物時,書本上的這句話讓劉穎一直印象深刻?!拔覀儥C體這么復雜,這么多細胞構成,如果說我們對于每一個細胞內部到底在發生什么都不足夠了解的話,何談去研究一個復雜的整體呢?”抱著這樣的信念,劉穎在細胞生物學領域深耕多年,帶領課題組聚焦細胞對能量和營養的感知機制。
“我們想弄清楚細胞如何感知外界環境以及內部的代謝協調過程。”舉例而言,剛吃完早飯后,細胞如何快速響應營養攝入并儲存能量?饑餓時,細胞又如何啟動已儲存物質的分解來提供能量?這些問題始終讓劉穎感到非常有意思。
劉穎在2024生物物理大會上作報告
隨著研究的深入,劉穎的探索邊界不斷延伸。近年來,劉穎在獲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后,她將目光投向了此前未涉獵的哺乳動物衰老領域。
“衰老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我們想知道,隨著衰老,細胞感知營養和能量狀態的能力,以及響應外部環境刺激的能力是否會改變,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能找到原因,或許就能為延緩衰老或治療相關疾病提供新線索。”
劉穎表示,這兩個研究方向不僅是國際科研熱點,也與國家倡導的健康中國戰略高度契合。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最大的挑戰就是你永遠在面對著未知?!眲⒎f說,“你不知道最初的想法是否成立,也不知道最終能否取得突破性發現。”
她舉例說,“比如研究細胞對氨基酸的感知,我們首先要探索細胞是否存在氨基酸感知蛋白,可能花了很多年才發現有或沒有;即便找到了,還要研究其結合氨基酸后對蛋白質功能和生命過程的影響,這又需要多年探索。”
劉穎在2025年春季新基石科學會議上作報告
在一次次與未知的博弈中,劉穎也持續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高質量論文。2017年,她從近1500名全球申請者中成功入選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學者(全球共41名)。2019年,她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首屆科學探索獎,并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23年,她入選首批新基石研究員。因在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她還受邀擔任Molecular Cell期刊咨詢委員會成員,并參與籌備2026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ASCB)年會,擔任會議程序委員會成員。
潤物細無聲
在北大執教十余年,劉穎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科研體悟作為教學的一味春雨?!皾櫸锛殶o聲”,這是她秉持的教學理念,也是希望達到的育人境界。
給元培學院的本科生上生物化學課時,她常分享自己的科研歷程:“當年國內科研條件尚顯落后時,我為什么選擇遠赴海外求學?又為什么在學有所成后,放棄美國的研究資源回國?”這些自帶溫度的真實經歷,遠比空洞的道理更有力量。
劉穎常說,自己從一個小城鎮的普通家庭走到今天,離不開國家的培養,這份感恩之心,她希望通過課堂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希望他們若將來學有所成后,也能夠以所學報效祖國。
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劉穎也喜歡穿插科研發現的小故事??蒲型黄撇⒎且货矶?,也并非完全按照預設的軌跡進行,反而常常藏在意外里。但那些意外從不是偶然降臨,要敏銳捕捉到其中的可能性、讓意外變為真正的發現,需要長期堅持的積淀。她想讓學生明白,科研既要保持對意外的敏感,更要有堅持不懈的定力。
2014年,劉穎在課堂上對學生說:“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我自己在努力,也希望你們當中能有人實現這個目標?!眱赡旰?,屠呦呦老師獲獎,這讓她更加堅信:“要給學生足夠的信心,相信他們能做得更好?!?/span>
但同時,她也強調不能迷信權威,“科研本就具有階段性,歷史上許多諾獎得主提出的理論,后來也被證明存在局限甚至錯誤?!笨蒲行枰竽懠僭O、小心求證,也需要勇于面對失敗和修正錯誤。
在人才培養上,劉穎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邏輯思考能力?!拔也粫裼變簣@老師一樣手把手扶著他們走路,而是希望他們能獨立發現科學問題、設計實驗并驗證理論?!苯M會上,她常常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的邏輯漏洞;但私下里,她卻更像知心的朋友,每學期都會找學生一對一聊天,談談近期的思想動態或是學習生活的困惑。有學生到了博士四年級仍對未來沒有規劃,她會認真地提醒:“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這是對自己的未來不負責任?!彼浀妹總€學生的性格特點,會主動鼓勵內向的學生“你其實是一個很棒的學生”,也會幫迷茫的學生梳理方向。
談及對學生的期待,劉穎的話語總是帶著為師者的懇切。在她看來,能力高低或許受制于天分與努力,但有一樣東西是每個人都能堅守的——那就是正直與善良。
“當你走上社會的時候,你是不是一個正直的人?能否用善意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是我希望我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做到的?!?/span>
而褪去導師的身份,她更像一位牽掛孩子的長輩。學生畢業時,她會訂上寫著“平安喜樂”的蛋糕。
“我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他們能平平安安、活得幸福快樂。”
“如果能力足夠,就希望他們在事業上越走越好,把在北大學到的知識,變成服務國家和社會的力量?!眲⒎f說。
做實事,出實效
作為學院副院長,劉穎在推動科研平臺建設上,尤為重視解決實際科研痛點。她敏銳察覺到,許多老師在開展基礎研究或轉化研究時,常常面臨生物信息分析的難題——不少課題組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與分析能力,學生和博士后也大多需從頭學習;而若每個實驗室單獨搭建分析體系,又會造成資源的重復浪費。
因此,在擔任副院長后,她重點推動建立了學院的生物信息平臺。平臺聘請專業人員擔任主管,同時配備技術員,不僅能為各課題組提供專業的數據分析服務,還能指導學生掌握基礎方法,“只要課題組提供實驗數據,說明分析需求,平臺就能接手后續計算,再將結果反饋給課題組,為研究方向提供直接指導?!睂嶋H使用中,平臺利用率很高,切實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
在教師發展方面,劉穎格外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她邀請院士專家開展內部培訓,分享科研經驗;在人才項目申請時,組織院內預答辯,邀請相關老師給出反饋意見,幫助青年教師一遍遍修改完善。細致全面的支持,也讓青年教師在打磨過程中對自身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在擔任人事部副部長后,劉穎分管博士后工作近三年,在確保各項既有工作扎實推進的同時,又在此基礎上著力推動兩項重點工作:一是把海外優秀博士“引進來”從事博士后研究,二是將校內優秀博士后及應屆畢業生“送出去”開展學術交流。為了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北大博士后群體,她先對沿用多年的中文網站進行改版升級,梳理優化內容;接手第一年便推出英文版網站,掃清海外申請者的信息壁壘;拍攝北大博士后介紹視頻,置于網站首頁;一度中斷的博士后聯誼會,也在她的推動下重新組建,為博士后們搭建起交流的平臺。
耕耘之下,收獲滿枝。近年來,學校博士后申獲“博新計劃”的數量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博士后申請到“優青”項目的數量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學校在Nature、Science等頂刊發表的論文中,以博士后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占比達53%。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劉穎的視野,既面向世界,也面向未來。她多次受邀參與高層次的政策對話,探討和研究國際科技合作的現狀與未來,以及如何促進女性更多地參與到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關領域的政策措施,還多次參與中央電視臺《對話》等權威節目的錄制,深入剖析基礎研究與自由探索的多維議題。
劉穎參與聯合國“科研中的‘她’力量”政策對話
科研一路走來,劉穎的起點其實和很多人一樣,“小時候家長問長大想當什么,很多人可能會說想當科學家,我也一直有這個夢想?!敝嗡叩浇裉斓?,正是她始終未曾泯滅的興趣和好奇心。
這也是她投身科普最本真的動力:“我想給孩子們講講生命科學的一些研究和發現,希望他們聽了之后,能夠保持或者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甚至更廣泛的對科學的好奇心。”
劉穎在首都科學講堂講授“開學第一課”
在科普活動中,劉穎給孩子們講生命科學的發現,帶他們做“從香蕉里提取DNA”的簡單實驗,“我想用自己走過的路、知道的那些小知識、做過的這些小實驗,在他們心里種顆種子。”說不定哪一天,這顆種子就會發芽,促使他們走上科學的道路。
她常想起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名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在科普里,她不只想做知識的傳遞者,更想做那個“搖動”的人:她會講述自己從城鎮走到國際學術舞臺的經歷,那些小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的場景,告訴他們,“只要你一步步走下去,相信自己,朝著自己的興趣去努力,你也有可能達到。”
在科普活動中,劉穎也曾遇到追問:“你做這些研究有什么用?”這恰恰是她想通過科普說清的事。
“有時候基礎研究可能在短期內看不到立刻的效果,但不能說它是無用的,有可能它將來是某一個重大發現的支點。”
如今,國家大力倡導科學家做科普,那些曾經的顧慮已煙消云散。對她而言,能讓更多人讀懂科學、愛上科學,這條路值得一直走下去。(圖片/受訪者提供 來源: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
人物簡介
劉穎,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現任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人事部副部長。200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6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2011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11至2013年作為Helen Hay Whitney Fellow在美國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底入職北京大學。入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首屆新基石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杰出青年中關村獎獲得者,優秀共產黨員標兵。曾獲得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Founders' Award,西南醫學中心研究生最高獎Nominata Award,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首屆科學探索獎。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