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生物盾牌”的鑄造者,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武漢病毒研究所病原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北歐分會會長袁志明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有力。從長江邊的大學生到中國生物安全領域的領軍者,他見證并參與了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
作為歐美同學會北歐分會會長,袁志明表示:“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科技領域的復雜環境,留學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自信自強、開拓奮進,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成就,助力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讓合作成為科技發展和交流、產業興旺和繁榮的主旋律。”
與“病毒”博弈的守門人 中國首個P4實驗室誕生
2020年初春,一輛車正在武漢繞城高速上孤獨地行駛。袁志明目光掠過車窗外寂靜的城市,淚水不由滑落,被巨大悲涼擊中的內心更加堅定:“我們是國家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爭奪生命的賽跑中,必須堅定地沖在前面。”
袁志明半生的努力與拼搏,為打贏這場與病毒對抗的硬仗做足了準備。
1984年7月,21歲的袁志明畢業于湖北大學生物系,邁出了科研之路的第一步,之后分別在云南大學生物系和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生物學領域持續精進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充實學術儲備。
自1995年起,袁志明遠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深造,隨后足跡遍及丹麥皇家農業和畜牧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等國際頂尖機構,在不同的科研環境中汲取養分。也是在留學期間,他深入接觸到世界頂尖的微生物研究理念和技術,與前沿科研團隊共同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奧秘,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站在世界頂尖實驗室的顯微鏡前,他感受到中國生物安全研究與之的差距:“當時國內連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都很少,更別說四級。”這種認知上的震撼,成為他深耕生物安全研究的原動力。
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發給中國乃至全球帶來了巨大沖擊。時任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的袁志明臨危受命,接過了建設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的重擔,用于專門研究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烈性傳染病。袁志明回憶道:“當年我們國家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研究薄弱,這樣任務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但正因為艱巨,所以更要使命必達。”
他和團隊從最基礎的調研工作開始,歷經十五年的披荊斬棘,克服了重重困難,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通過認證、可開展“人間傳染四級病原”研究的P4實驗室。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生命堡壘”,擁有全球首創的“不銹鋼隔斷”技術、可實時監測的智能控制系統,其人性化設計、安全性運行效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袁志明團隊自主研發的十多項核心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關鍵技術和運行管理”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袁志明在實驗室工作
新冠疫情期間,袁志明帶領團隊以戰時狀態運轉:分離病毒毒株、研發檢測試劑、篩選候選藥物……每項工作都在與死神競速,創下了多個“第一”:率先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率先建立了恒河猴感染模型和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率先獲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的臨床試驗批件,持續為全球生物安全提供“中國方案”。同時,榮譽也接踵而至,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法國國家功勛騎士獎章等,袁志明清醒地知道,這些榮譽獎章不僅是對他個人成績的肯定,更是對中國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認可。
豐富會員活動 加強組織建設 北歐分會行穩致遠
2020年1月,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袁志明當選為北歐分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過去5年,袁志明團結會長會成員、秘書長班子成員,著力在“常”和“長”二字上下功夫,持續發揮北歐分會成員在生物醫藥、國際傳播、零碳發展、能源交通等方面的優勢,廣泛聯絡海外的留學人員和留學生團體等,為留學歸國人員施展才華、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
袁志明說:“留學人員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寶貴戰略資源,我們要做的就是團結好、組織好留學人員,為他們做好服務。”北歐分會通過定期舉辦以“助力雙碳”“新能源”“AI時代”等為主題的學術沙龍,積極對外發聲,充分發揮留學人員的專業優勢,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留學人員力量。作為分會的品牌活動,“中關村論壇”憑借前瞻思考、深入探究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已成為彰顯北歐特色的科技創新主題分論壇,發揮了留學人員連接中外的獨特優勢。
另一方面,北歐分會廣泛調研北歐國家留學人員需求,結合分會實際,不斷延伸工作手臂。結合分會學長年輕化的特點,組建了青年委員會;在分會學長的學業工作相對集中的領域,優化調整了“零碳”“科技創新”“醫學、生物及大健康”“文化藝術”等專業委員會的設置。其中,北歐零碳委員會目前已團結覆蓋國內300余位“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頂級學界、業界專家,打造出一支具有北歐特色的建言獻策智囊團。
連任北歐分會會長的袁志明表示,目前分會已增設企業家委員會,為北歐國家留學回國學長的專業化發展造勢賦能,也為新入會會員提供更加多元的增長智識的平臺。未來,北歐分會將會從三處著力:一是加強組織建設,進一步提高交流會、座談會的頻次,增強北歐分會會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二是群策群力,加強外向拓展,通過在能源環境、教育文化、生物醫療等領域持續開展豐富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民間外交靈活、便捷、輕松自然的優勢,展現民間外交的北歐風采;三是加強青委會建設,不斷吸引新鮮血液加入工作班子,彰顯青年一代的力量與擔當。
袁志明說,前行的號角已經吹響,下一步北歐分會將會凝聚海內外北歐留學人員,繼續像“呵護眼睛一樣”珍惜歐美同學會的榮譽,珍惜北歐分會的形象,堅決做到自身正、自身凈、自身硬,在繼承優良傳統、努力開拓創新等方面貢獻北歐學長們的智慧與力量。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