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地圖
中國首家網(wǎng)上媒體 1995年 1 月 12 日創(chuàng)辦
社內媒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當前位置: 首頁 > 留學 > 正文
留學生心理自助指南三:與家庭分離
發(fā)布時間: 來源: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微信公眾號

  留學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選擇,會帶來巨大的環(huán)境改變。這期間,客觀上的環(huán)境改變以及主觀上的身份轉變,使得部分留學生心理問題集中爆發(fā),適應不良。在我們展開的征集、訪談,以及部分咨詢案例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留學生處于孤獨、隔離、壓抑的狀態(tài),也聽到了學習壓力、親人離世、自身生病等具體困境。我們將連續(xù)三周發(fā)布「留學生心理自助指南」系列文章,探討留學生的自我、家庭以及其背后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有留學生的家長是這樣形容和孩子的關系的:一只風箏和“握不住”的線。

  這根“握不住”的線,便是親子關系。

  握不住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距離,家長管不了,聯(lián)系不上。也可能是,孩子自主意識變強,不再“順從”家長的意愿。

  這根線,如果張弛有度,便是風箏起飛必不可少的牽引力。這根線如果被拉得太緊,它便成了風箏順風而上的阻力。

  例如有一類留學生,出國前一直過著被安排好的生活,在父母“全方位的愛”中,他們只需學習,不必獨立,不必處理人際沖突,也不必尋求支持與幫助……于是出國后,盡管他們經(jīng)濟寬裕,卻連照顧好自己都是一件難事,最終難以適應。

  這便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用力過猛”。最終這種帶著愛與控制的力量,成了孩子成長的阻力。

  本期,我們將著眼留學家庭的親子關系,一同探討如何在個人成長和原生家庭糾葛中,尋找平衡點。

  1.分離,是親子的必經(jīng)階段

  國內機場的出發(fā)廳,是大部分留學生獨立生活的開始,也是他們學習和家長分離的起點。

  “我記得,在機場那天,父親抽了很多根煙。我和母親在排隊辦理托運,他就在機場外面吸煙區(qū),一根接著一根。我知道,他只有焦慮的時候,才會這樣。或許,他真的害怕,到了美國,人生地不熟,他幫不上我了。”

  留學生忙著適應新的環(huán)境,家長也在努力適應“沒有孩子”的生活。

  “后來我弟弟告訴我,我不在的時候,母親都不怎么進我的房間。因為她太想我了。”

  “起初,我會經(jīng)常跟爸媽聊學校發(fā)生的事情。每周大概三次視頻吧。但是我有了新的朋友,再加上學業(yè),溝通的頻率就變少了。

  有一次因為期末考,兩天沒有回復他們的微信。后來我說明了情況,也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的空間。母親一開始,是有些難受的。因為她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了。”

  盡管分離會帶來很多不適應和內心沖擊,但分離是所有親子關系的必經(jīng)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葛林斯基 (Ellen Galinsky),提出親子關系有六個階段:想象階段、養(yǎng)育階段、權威階段、綜合階段、獨立階段,以及最后的分離階段(一般發(fā)生在成年后)。

  親子間由依賴到分離,家庭權力結構也由此變得更加平等。

  但順利完成六階段的蛻變,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現(xiàn)實往往是:上一個階段遺留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下一個階段的挑戰(zhàn)便悄然而至。

  在養(yǎng)育階段,如果親子間沒有健康的依附關系,即讓孩子感到安全和信賴,孩子的社會和情感能力發(fā)展便會受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親子間的溝通,以及孩子成人后親密關系的抉擇。

  例如一個沒有好好依賴過的孩子,很難實現(xiàn)真正獨立,也就談不上與家庭真正分離。

  “我在大學住宿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和舍友的關系,就像我和媽媽一樣,她只要生氣了,就可以隨便忽略我,冷暴力我,而我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我突然就發(fā)現(xiàn),成年的我還處于過去的關系模式里。”

  而對于留學家庭來說,特別是低齡留學家庭,疊加距離和時差的雙重影響,分離這件事就變得更為具象和有挑戰(zhàn)性。

  從“就在身邊”到“遠在大洋彼岸”,家長便體會到“孩子就像握不住線的風箏”。

  當然這個“握不住”的背后,既有家長擔心孩子遇到危險時,再也不能及時提供幫助,保護他們的擔憂,也反映一種潛在的對于“失去掌控”的不安,害怕他們超出自己的預期。

  “在做留學顧問時,我見過不少這樣的家庭。在輔導學生寫申請文書時,我遇過這樣一個孩子。爸媽都具有一些計算機專業(yè)背景。考慮到就業(yè)前景,他們?yōu)楹⒆舆x擇了計算機專業(yè)。但這個孩子是個文科生,尤其喜歡歷史。寫Why major(為什么選此專業(yè))的時候,就十分痛苦。”

  家長不愿意放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擔心孩子會受傷害的因素,也有個人私心。

  很多家長自孩子出生以來,大部分精力都傾注于孩子身上,反而忽略了自己。

  而就像心理學作家武志紅所說,當一個人不能聚焦自身,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自我便出現(xiàn)停滯。這時,孩子便成了父母滋養(yǎng)自我的資源。

  其次是父母放不下親子關系中獲得的權力。大部分人在社會上很少感受到權力,但在親子關系中,特別是最初階段,父母似乎從是否要生下這個孩子,是否給他飯吃等等,就有著更大、甚至絕對的權力。

  在這種思維下,與孩子分離,就代表權力消失了。父母就下意識地想繼續(xù)干涉孩子。保持邊界,尊重孩子就會變得困難。

  這里并不是責怪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或者否定家長在親子關系中的犧牲。只是希望正在經(jīng)歷分離的家長,有所覺察,更多地關愛自己。

  留學,對于孩子和家長,都是一個重構自我的契機。

  2.借助矛盾,看清關系的“底色”

  親子矛盾是在所難免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父母主權和孩子自主意識的沖突,還有不可避免的“代際沖突”。簡單來說,即是觀念不同。

  代際沖突 (Generational Conflict)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出生時代對每個人的性格,都有著很大影響,有時候甚至超越了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

  像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成長,碰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快速發(fā)展,他們比起自己的父母,更注重個性和自由。

  而留學家庭的親子關系,還需要經(jīng)歷中西文化的沖突,因此,留學孩子的行為轉變,在父母眼里將會是更加的“意料之外”。

  “我媽到美國跟我住了一小段時間。她總是不信任洗碗機。所以每次用碗之前總會燙一下。但是燙一下就能殺死細菌嗎?”

  “有個朋友的孩子,一開始選的是不定專業(yè)。朋友一直希望孩子能讀商科,好就業(yè)。孩子一開始也不排斥,但出國幾個月后,覺得人文社科更適合自己。朋友不知道為什么孩子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孩子變了,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與新文化的融合,都會帶來變化。

  只是作為家長,該如何適應孩子的變化?是選擇當一個固執(zhí)的父母,還是一個成長型的父母?

  “其實我爸對于我dating(約會)的習慣是不認同。但他能理解這是比較新的一種方式,他也不會試圖矯正我。我覺得他們愛我,是希望我活成我自己的樣子,所以才會配合我進行一些改變。”

  “我媽對于我分享的一切總是好奇且包容。我和她分享離婚的住家媽媽,半夜駕車半小時,帶著我去‘監(jiān)視’她的男朋友。我媽只覺得這件事滑稽有意思。我們還聊到關系的可能性。”

  當然了,代際沖突也不是從孩子出國才開始。

  借助這些沖突矛盾,我們更能看清親子關系的“底色”,這個“底色”,也可以理解成,相處模式。

  不健康的相處是,父母試圖打壓和否定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如我所愿;而健康的相處是,父母允許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如你所是。

  另外,代溝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也不是拒絕溝通的借口。

  它或許是每個人,學會理解和接受差異的一個路徑。

  “我恨過父親打壓式的教育和過度的保護。回國的時候,兩個人相處超過一個星期必定吵架。但直到我學了心理學,了解了爺爺和父親的關系,我逐漸理解他。我也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會下意識地打壓另一半,也意識到自己內心一直渴望得到肯定。我不斷地解剖自己,也學著理解父親。后來我不跟他吵了,我聽著,他講著。”

  留學似乎讓家庭關系變得更具有挑戰(zhàn)性,但有些時候也會迎來轉機。有留學生提到,分離讓他們更清楚家人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出國也有幾個月了。我和家里平均一兩周打一次電話。我會分享學校的所見所聞。沖突變少了,因為生活交集變少了。以前我跟母親溝通話題范圍較小。出國后,有時一兩天就會打一次電話,討論考試怎么樣了,學校又發(fā)生什么事了等。很多生活的常識,我也還要向她請教。”

  沒有完美的家長,也沒有完美的兒女。

  3.兩代人,一同開啟新生活

  留學,將孩子帶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也開啟了父母的二次人生。

  “我媽來看我,雖然她英文水平一般,但是在紐約機場看到她推著兩個大行李出現(xiàn)在人群中,我內心為她鼓掌。后來父親來美國參加了畢業(yè)典禮,他感受了美國的高速公路文化、吃了費城某個街角的費城牛肉三明治、還和我一起坐了沖鋒艇,他說沒想過自己還能去到地球的另一邊。”

  心理咨詢師黃仕明也分享過他與兒子的故事。曾經(jīng)親密的父子,在兒子出國留學后變得疏離——不再及時回復信息,即使打電話也是對話幾句就被掛斷。

  在分離的落寞中,他沒有想要進一步抓緊孩子,而是思考,和20歲的孩子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呢?

  于是他有了一個畫面:是兩個成年人,像朋友一樣,一起散步聊天,不再是父親和小屁孩的關系。

  這是一種相較于從前,權力更為平等,個體更加獨立的關系。

  那么對于正在或準備經(jīng)歷分離期的留學家庭,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找到上述關系的平衡呢?

  對于家長來說,可以試著從以下三方面,適應分離,學著“放手”:

  ①提前做好分離的準備

  武志紅指出,成年后的分離存在兩個層面。

  一是空間上的分離;二是心理上的分離。

  空間上的分離,指孩子長大后,離開父母的家,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成為自己新空間的主人。

  而空間的分離帶來心理層面的分離——孩子將會一個人面臨很多抉擇,逐漸變得獨立,不再服從父母的意志。

  完成這樣的分離,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很重要。

  對父母來說,核心在于調節(jié)自己的分離焦慮,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程。

  有關出國留學的具體安排和生活節(jié)奏,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說了算”,從過去引領者的位置退下來,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后背、支持者。

  明白孩子終究要去建設自己的世界,活出自己的主體感;而父母也終將回歸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人生新階段的現(xiàn)實與心理任務。

  ②保持好奇心,少評價

  孩子的成長,往往會超越父母的想象,而留學生的父母更能體會這一點。

  在多元化國家留學,他們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與文化,并選擇認同其中的一部分。

  而當孩子在分享這些新鮮事時,家長需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不要急于評價,尤其是太過絕對的評價,例如:“不好”、“這樣不行”、“這樣浪費時間”。

  這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分享欲,也會讓他們在文化沖突中,更加迷茫。

  “我覺得參加社團挺正常的,它可以寫進簡歷,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等。但我爸總覺得我在不務正業(yè)。后來我就不說了,即便后面我辦了一個學期的活動,還獲了獎,我也不想說了。”

  相反,在傾聽孩子的成長心得時,家長保持開放與好奇心,不僅會拉近親子距離,也能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

  ③找到新的人生任務

  在分離階段,當孩子離開家庭,父母也迎來了自己的“育兒畢業(yè)典禮”。

  上一期,在談論獨立自主時,我們分析了過度溺愛、事事有回應的父母,背后有一個做“完美父母”的愿望,這幾乎占據(jù)了他們的人生。

  但事實上,“養(yǎng)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人生唯一的聚焦點。

  父母能夠做好自我照顧,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乃至追逐屬于自己的愿望……這不僅僅是自我實現(xiàn),更是為孩子樹立了活出自己最好的榜樣。

  “其實我和父母,就像兩個平行的世界,偶爾交叉一下。放假了,我們會一起去旅行,集中catch up(聊聊近況)。但后來,他們時不時也會發(fā)自己出去玩的照片到群里,我為他們的精彩感到開心自豪。”

  “陪讀的媽媽不少見。我見過努力學習英語,然后在當?shù)卣业焦ぷ鞯模灰灿薪?jīng)常爬山,享受自然的媽媽;她們的世界,除了孩子,還有自己。”

  對留學生來說,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方法,度過分離和獨立帶來的不適:

  ①從小事開始說“不”

  分離并不是一件干脆利落的事情,留學時期的分離更是如此。

  新的環(huán)境讓我們想念家中熟悉而安全的生活,此時父母也會忍不住過多干涉。

  “我媽總覺得烘干機不好,讓我自己晾干衣服。但我要上課,我哪來那么多時間。她來美國住的一個月,我烘我的衣服,她晾她的衣服。”

  從小事開始說“不”,不含敵意的堅決,逐漸把握自己的話語權,也逐漸讓父母意識到,你是你,父母是父母。

  ②允許并理解差異性

  前文提到,代際沖突是無法避免的,但卻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父母嘗試抱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tài),進入孩子的生活時,作為孩子也學著耐心向父母展現(xiàn)自己的世界。

  “我會向他們展示學校的一些設施。但是因為有些中國沒有,你就會花很多時間向他們介紹一些背景知識。”

  “我會感受到這邊的女性,都比較獨立。我就非常希望我媽媽,也變成那種雷厲風行的女強人,感覺這樣才是時代女性。但我好像忽略了,她究竟喜歡怎樣的生活。”

  留學生的知識和眼界不斷擴展,在這過程中,自主意識變得越來越強,但新自我的建立,不意味著完全摒棄或覆蓋父母“舊”的部分。

  父母在接受孩子的變化,孩子也需要包容和理解代際差異——允許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

  ③承擔成人的責任

  與原生家庭分離,留學生會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時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出國前,或者成年前,親子關系的主動權大部分掌握在父母的手上。

  但隨著自我的獨立,在希望擺脫“小屁孩”身份的同時,也需要主動維護親子關系。

  畢竟,關系從來都是相互的。

  “我出去那會,還是2013年,微信還不是那么普遍。我試過給家里電腦安裝Skype,或者和家里約個時間打IP電話。也按母親的吩咐,定期報備一下。但時間久了,學業(yè)忙,也堅持不久。但我做了嘗試,他們也能理解。”

  “家里一直管得很嚴。剛出去,我就像放飛的小鳥。最離譜的時候,我媽需要找到我朋友,才能找到我。但慢慢地,我理解了他們的擔心,即使不是看到就回復,我也會當天回復信息。”

  寫在最后

  關于留學生的心理自助,我們從社會支持系統(tǒng),到個人的獨立自主能力,再到本期的親子關系,一同探討了留學生活所遇的挑戰(zhàn),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留學是個人和家庭一個重大的決定,同時也是一個契機——

  在新的環(huán)境和文化沖擊下,變化和情緒都更為激烈。同時,許多關系和人格的問題也會顯現(xiàn),甚至是放大。

  這時,留學生和家長們都不得不直面,那些曾經(jīng)被刻意忽視、回避、得過且過的自我與關系困境。

  直面真相,必然會帶來痛苦和掙扎,但好消息是,當我們一次次不帶評判地去覺察、接納并化解它們,我們將擁有更豐盈和堅固的內心。

  最后希望,留學生和家長們,都可以在經(jīng)歷留學這件事后,見識一個更加立體和飽滿的世界!

責任編輯:劉曉璇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

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免费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91麻豆国产级在线| 女娃开嫩苞经历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免费| 老公去上班的午后时光|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4480yy私人影院论| 国产精品美女视频| mm131美女爱做视频在线看| 好爽~好大~不要| 两根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新婚熄与翁公试婚小说|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暖暖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44luba爱你啪|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含羞草影院无限在线看|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第1页-浮力影院| 网友自拍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归v人片在线观看| 草草影院私人免费入口|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 最近中文字幕最新在线视频|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欧美三级手机在线|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下载|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夜色福利久久久久久777777| xxxxx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