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之路既有新鮮體驗,也有不少挑戰。比如文化沖突、學業壓力、社交孤獨等,近年來,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正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關注。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PERMA模型,它從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關系(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5個維度,全方位解析幸福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積極情緒如同陽光,能驅散留學生活中的陰霾與迷茫。當留學生們在課堂上收獲老師的肯定、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領略到異國的獨特美景時,涌現的愉悅、滿足等積極情緒,能激發他們更主動地探索新知識、融入新環境。
留學之初,思鄉之情與孤獨感常如潮水般涌上心頭。此時,培養積極情緒尤為重要。每日清晨,對著鏡子給予自己一個微笑,搭配積極的自我暗示;定期與家人、摯友視頻通話,分享在異國的點點滴滴;走進大自然,漫步于異國的公園、山林,欣賞別樣美景,感受生活情趣。
積極情緒是通過有意識地培養而不斷增強。大家可以每天寫下三件令你感恩的人或事,或是定期參與能讓自己愉悅的活動,如運動、藝術創作等,這些小舉動能在潛移默化中積攢積極情緒,構筑起心理防線。
心理韌性是個體在逆境中恢復與成長的能力,如同堅韌的竹子,待風雨過后,依然能昂首挺立。有強大心理韌性的學生,善于調整心態,在遭遇失敗時,迅速總結經驗教訓,以更加堅定的信念重新出發。
留學期間可能面臨課程難度大、評分標準陌生等情況,心理韌性正是攻克這些難關的武器。主動剖析問題,尋求教授、助教的指導,前往圖書館查閱海量學術資源,針對性地彌補短板。
保持樂觀思維。文化差異貫穿留學階段的各方面,從日常飲食、社交禮儀到價值觀念,如有不慎便可能令人陷入沮喪、迷茫,甚至引發誤解、沖突。樂觀思維發揮重要作用,當因文化差異遭受誤解時,要以平和心態看待問題。主動向對方解釋自身文化背景,秉持開放態度,學習當地文化禮儀,將其轉化為文化交流、融合的好機會。這樣不僅能巧妙化解矛盾,還能成為多元文化交往的友好使者,在文化碰撞中收獲獨特的成長體驗,讓留學生活綻放別樣光彩。
在異國他鄉,積極的人際關系是留學生們歸屬感的重要來源。課堂上,踴躍參與小組討論,分享見解,不僅能加深知識理解,也能與同學們建立合作關系;課余時光,參與各類社交活動、行業論壇、志愿項目,結識來自不同專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他們交流思想、分享經歷。通過積極人際交往,留學生能構建起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在未來的職業發展、學術研究等諸多領域,收獲珍貴的合作機會、職業推薦與人生建議,讓留學成為通往廣闊世界的起點。(作者系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