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亂云飛渡仍從容——出國留學要冷靜觀察,做足準備
教育既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先行者,也是兩國關系發展的推動者。人文交流中的教育交流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是中美人文交流中的重要內容,而教育交流的主體就是留學生。十多年前,中方“三個一萬”項目和美方“十萬強”計劃如火如荼,為兩國關系發展提供了廣闊深厚的民間共識和群眾基礎。習近平主席說,中美關系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宣布,為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來5年愿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相形之下,到底誰在為中美教育交流制造障礙,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以特朗普團隊以及美國聯邦政府跟哈佛大學的反復角力和對峙事件為例,留學哈佛的中國學生如何應對?有關政策是否波及其他“藤校”或者其他大學?這個問題非常迫切。參照以前的類似案例,可能最終學校面對具有法律效力的聯邦行政令將不得不做出妥協,國際學生肯定會受到影響。大家擔心拿不到簽證,即使拿到簽證到了美國讀書,大家心里還是不踏實。再加上年年上漲的學費和生活費用,以及排名炒作之下的名校學歷貶值,畢業實習的門檻越來越高,這都為打算赴美留學的家庭平添了一絲隱憂。留學生選學校選專業,不能單純為了鍍金,也不是簡單地貼上名校標簽就萬事大吉了,要講究性價比。切忌盲目出國,帶著崇拜心態出國,在當下這個時期,出國尤其需要冷靜觀察,做足準備。
究其根本,白宮的一系列操作是美國國內矛盾的外溢表現,也是美方全面遏制中國的具體舉措。早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時期,全面遏制中國的組合拳已經開始,從貿易戰到經濟戰,再到科技戰,然后到人文交流戰。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美方打壓中國的做法全面升級。中美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兩國關系雖經歷波折,但最終仍然要走向合作。這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全球發展的長遠利益。對于美國方面在經貿、教育等領域的政策橫跳和極限施壓,我們自己要保持定力,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但就近期來看,中國留學生家庭要做好多手準備。只要美國國內矛盾短時期無法緩解,在世界局勢動蕩和經濟下行壓力之下,美方仍將以國際貿易、金融、高科技、教育為工具,打著所謂“美國優先”的旗號,繼續向全世界施壓,向內為后年的中期選舉做鋪墊,向外通過所謂“規則重塑”實現利益最大化。
客觀地來看,在高等教育領域,美國在大學治理、基礎研究和科學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仍有顯著優勢,從二戰以后一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中國高等教育經過近二十年長足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一批高水平大學躋身世界名校行列,但相對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們仍需持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時繼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為廣大學子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今天,中國的出國留學生在全部學生總數的占比不到2%,在美中國留學生的規模大約在27萬人的水平,赴美留學對我們來說是人才培養,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補充渠道,中國不會關上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大門。美國高等教育寬松的環境、暢通的師生交流可以讓一部分人脫穎而出,但留學生需要克服語言關、文化關,經歷自我調整和環境適應的過程。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留學也是如此。近期,特朗普在多個場合表示,歡迎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我們聽其言,觀其行,爭取最好的結果,做最壞的打算。亂云飛渡仍從容,我們要通過人文教育交流持續增進相互理解和溝通,特別是年輕人的友好相處的能力,這很重要。
中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有自己的長處。我們培養了全世界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工程師隊伍,這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人才保障。在選人用人方面,我們崇尚重能力不重衣冠,比如學術界持續推進破“五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按應用型人才去做,要用博雅教育的模式從打基礎開始,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潛力巨大、后勁足。科學家、高級管理人員、未來的領軍人物都應該走這條道路。他們要做到文理兼修,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堅持終身學習,對社會和國家有高度的責任感。
以我青年時代在北外的學習經歷,國際化教育必須按照更高的標準來培養人才,兩門外語是基本要求,學生要做到兩門都很好,同樣的好。同時注重通識教育,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研究能力,要有比較寬的知識面,經濟、外交、科技、工業生產都要了解。我們在北外也要學高等數學,哪怕淺一點都要學。科技文理都要通,同時涵養人文精神。如果從小學階段就這么一路過來的話,一定未來可期。高中之前不必過于考慮職業方向,包括本科,也不要以就業為導向。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技術,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基礎打厚實了,以不變應萬變。在國際組織里工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包括跨文化的溝通能力十分重要,這些核心能力都是在博雅教育里面完成的。
須看到,全球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調整,個別國家因政策不確定性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資源“擠出”效應。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區域合作乃至國際教育合作交流深化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教育的樣式和傳統國際教育版圖。無論是留學目的地、學科專業,還是學習方式、培養方式,全球學習者將擁有更多樣化的選擇。作為留學預備學校的國際學校,其功能定位、辦學方式、課程設置、運營模式等要適應形勢的變化,積極作為,主動求變。如前文所述,國際學校服務對象是廣大學生中的極少數群體,公辦學校國際部、民辦國際學校及相關專業機構都為此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各有各的優勢。在未來,這些“留學預備學校”的數量和模式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其整體趨勢是少而精,小而美。
很多人還會把美國當作一個特別重要的選項,大家要堅持自己的目標和標準,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去。接受國際教育可以長短結合,現在一年、半年甚至幾個禮拜短期研修越來越多,課程設置越來越靈活,在多個國家多個大學分階段完成留學項目可能成為大家的一個選項。與此同時,我們的中外合作辦學正在經歷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把好的資源引進來在中國生根開花,豐富我們在地國際化資源,這是初級階段的初級產品。如何提質升級,這取決于我們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十年以后,國際教育的生態和版圖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全世界學習者將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傳統業務模式下中介機構利用信息差或者靠所謂“背景優化”來做商業變現會越來越難。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