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育水平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優質教育資源是國家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體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世界青年來到中國學習,以期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一段在中國學習的經歷,讓他們實現了夢想,豐富了經歷,開拓了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一段在中國學習的經歷,讓他們走進這個古老又年輕、煥發無限活力的國度,了解中華歷史文化,沉浸式感知中國發展變化;一段在中國學習的經歷,也讓他們擁有了擔當友誼使者的實踐,將自己母國的文化帶給中國民眾,把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感告訴世界……
在世界青年眼中,中國教育是什么樣子?留學中國對于他們意味著什么?即日起,神州學人特別推出“來華留學生眼中的中國教育”專欄,請和我們一起,聽來華留學生講述自己來中國學習的緣起、經歷與收獲。
10年前,我第一次離開家鄉,踏上中國的土地,在東南大學攻讀建筑學專業本科學位。十年彈指一揮間,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中國已經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對我而言,來華留學不僅僅是一段美好的學習經歷,更是一段記錄成長和蛻變的人生歷程。起初我只是想在建筑領域追逐學術夢想,但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很好地融入了中國的社會文化,建立了終生難忘的友誼,這段旅程也逐漸成為我個人發展和職業成長的轉折點。作為留華學生代表,我很榮幸曾在中國駐東帝汶大使館新春招待會上演唱我最喜歡的一首中文歌曲——《朋友》,以祝福兩國友誼長久。
我深深感激這段在中國求學的經歷,并將銘記心中,因為正是這段經歷塑造了今天的我。
△艾薩克(右四)在中國駐東帝汶大使館新春招待會演唱中文歌曲《朋友》
開啟來華求學路——從文化適應到積極融入
2014年,我開始了一段改變我人生軌跡的旅程。從東帝汶高中畢業的我迷上了建筑,迫切希望在建筑領域繼續深造。能夠來到中國這個以豐富的建筑遺產和快速的城市發展而聞名的國家學習,我既興奮又緊張,既為將開啟全新的學術旅程而興奮,也因要適應陌生的文化、語言和教育體系而緊張。
在中國的第一年,語言障礙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點餐、問路這些簡單的事情都需要不斷練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中文水平逐漸提高,日常生活交際也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與東帝汶可謂天壤之別,初到中國的我時刻感受也在努力適應著這種文化差異。然而,我并沒有因此感到孤獨,反而被中國文化的豐富性深深吸引。我參加了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了解了中國歷史,還學會了一些中國烹飪技巧。文化融入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也幫助我與中國同學建立了更深層次的聯系。
△艾薩克在中秋節活動中
友誼之旅——跨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
在中國期間,收獲友誼是我的經歷中最有意義的一個方面。作為一名留學生,我很快與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建立了聯系,他們也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面臨挑戰,我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分享彼此的故事,共同克服語言障礙。在這個多元化的學生社區,我們找到了歸屬感。
△艾薩克(左三)和其他來華留學生參加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
與中國同學建立的友誼更是我在華學習期間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來源,并加深了我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理解。我們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但隨著我們在小組項目中的合作,共同參與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善意、尊重和對彼此文化的興趣,我們加深了相互間的理解。這些紐帶也在時間的作用下變得越來越牢固。我們一起分享美食,慶祝彼此的成功,并在困難時刻互相支持,這些都使我在中國的經歷愈發充實。我的中國朋友向我介紹了中國文化中的一些元素,這些往往是僅靠我自己無法發現的,比如中國茶道的精妙之處和傳統中醫背后的哲學。通過這些交流,我能切實地感受到盡管我們有著不同的背景,但擁有共同的目標和愿望:我們都在努力取得學術上的進步,追求有意義的職業,并希望對世界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艾薩克(右二)和中國同學共同制作模型
學術之旅——從學士到博士
一直以來,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建筑師。在中國的學術旅程,始于我在東南大學攻讀建筑學學士學位。建筑學專業的課程要求嚴格,難度很大,但為我在建筑理論和實踐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專業課程學習期間,我接觸了各種建筑風格,從傳統的中國寶塔到現代摩天大樓,并學習如何將這些風格融入可持續設計中。學校的教授們知識淵博,給予了我極大的支持,鼓勵我以創造性的方式思考并進行建筑設計。
△艾薩克在繪制設計圖紙
本科課程的一大亮點是有機會參與實際項目。我參與了設計競賽和實習,將課堂上學到的概念應用到實際的建筑項目中。這些經歷非常寶貴,提升了我的實踐技能,也讓我有機會感受建筑領域存在的挑戰和機遇。
獲得學士學位后,我決定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希望增加建筑學專業知識儲備并專攻可持續建筑設計,因為我相信這個領域對地球的未來至關重要。碩士課程比學士階段更具挑戰性,更注重研究和自主學習。學習期間,我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泡在圖書館,查閱建筑期刊和案例研究并撰寫我的論文,重點研究如何將可持續設計融入城市發展。我還去了南京小西湖街區,感受城市“微更新”給社區帶來的變化。
正是在碩士學習期間,我第一次考慮攻讀博士學位。我的研究激發了我對探索可持續建筑和城市化交叉領域的濃厚興趣,我希望通過深入研究為這個領域作出貢獻。經過認真考慮與權衡,我終于下定了決心。
從碩士課程到博士課程的過渡是我學術旅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博士研究對嚴謹性和自律性的要求更高。我的研究重點是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城市設計,特別是東帝汶。我希望探索如何將可持續建筑的原則應用于我的家鄉,創造一個宜居、有韌性和環保的城市空間。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的博士研究帶領我走上了一段發現之旅。我在中國各個城市進行實地考察,分析數據,并與該領域的專家合作。我的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對建筑和可持續性的理解,還增強了我與東帝汶在學術領域的聯系。目前,我的博士研究已進入最后階段,我依然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讓我未來能夠為建筑領域的發展,為我的祖國東帝汶的建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艾薩克(左)在東帝汶國家館(浙江館)參加交流活動
高光時刻——我與東帝汶領導人面對面
我在中國期間最難忘的經歷之一,是有機會作為來華留學生代表獲得東帝汶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些會面不僅讓我感到無比自豪,還提醒我作為來華留學生所肩負的責任。
第一次見到東帝汶總理夏納納是在他來華出席杭州亞運會開幕式期間。作為在中國學習的東帝汶學生,我受邀參加了為東帝汶總理舉辦的招待會。我記得當我與夏納納總理握手并與他交談時,心中充滿了敬畏。他對我的學業非常感興趣,并鼓勵我繼續努力學習。他的話語時刻激勵著我,讓我在學術旅程中面對艱難時刻時充滿信心和動力。
在中國被東帝汶總統接見是我人生中的另一個重要時刻。這是奧爾塔總統2022年就任后首次訪華,也是兩國建交以來東帝汶總統首次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總統在講話中談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我們這些在中國學習的東帝汶學生能夠珍惜學習機會,未來成為交流使者。他的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我感到重新找到了目標和決心,會更加努力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
這些寶貴的經歷增強了我對祖國的自豪感,并激勵我為東帝汶的發展作出貢獻。我意識到自己在中國的教育經歷不僅是個人成就,更關乎如何利用我在中國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對我的國家產生積極影響。
展望未來——投身建筑領域,架設友誼之橋
作為一名來自東帝汶的建筑學專業留學生,回顧過去的10年,從適應文化和語言的挑戰,到與中國同學建立友誼,再到在異國他鄉見到祖國領導人的喜悅,每一刻都對我的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對自己在中國經歷的一切,以及在這段旅程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求學在中國,我不僅學到了建筑領域的專業知識,提升了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更認識到了擁抱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
隨著我即將完成博士學業開啟人生新篇章,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并渴望抓住前方的機遇。我的目標是完成我的研究,并為可持續城市設計領域作出貢獻,特別是在東帝汶這類發展中國家。我希望將我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用于幫助我的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除了職業抱負之外,我還希望繼續在東帝汶和中國之間架起橋梁。我在中國建立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收獲,讓我認識到跨文化溝通在促進相互理解與合作方面的力量。我相信,通過繼續加強交流,我們可以攜手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更加和諧與美好的世界!(供稿/東南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指導教師 儲楚)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