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項目活動8日在上海舉行。本屆活動以“AI、出海、未來”為目標,聚焦人工智能、跨境數據合規等前沿法律議題,助力大陸臺籍法律青年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提升專業素養。
7月8日,2025年“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項目活動在上海舉行。(上海臺辦供圖)
“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項目已連續舉辦七屆,吸引了臺灣大學等島內13所高校102位學員來滬實習。本次來滬實習的臺灣學員通過滬臺兩地視訊面試入選,將分別進入7家律所參與實踐。
實踐過程中,該項目延續“合伙人導師制”,新增法律科技企業、跨境服務機構作為實踐平臺,為學員提供“AI(人工智能)+法律+跨境”復合背景加持,同時拓展低空經濟、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新興法律服務領域。此外,還將緊扣法律與AI融合趨勢,開設AI法律應用課程;探索針對企業“出海”需求,設計國際商事仲裁、跨境投資合規等實戰模塊。
來自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大三學生徐樂忻,本次將在君倫律師事務所進行實習,這是他第二次來到大陸參與實習活動。徐樂忻坦言,此前跟隨臺青計劃來滬實習,讓他收獲了課本上沒有的法律知識,也讓他變得更有遠見,思考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法律人。“這一次的參與,我有了更多信心與準備,期待接觸到更復雜的案件。大陸的種種經驗都將成為我未來人生的珍貴養分。”徐樂忻說。
林妍君是臺灣東吳大學的一名法律系學生,她表示,這一周的實習經歷,徹底顛覆了她對法律實踐的認知。“在事務所前輩的帶領下,我們不僅接觸到跨境并購、海外投資等課堂上罕有的實務領域,更通過實際參與,深刻體會到上海法律工作者將‘條文’轉化為‘解決方案’的專業智慧。上海律所的全球化與創新性讓我對法律行業的未來有了全新想象”。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